王必胜
初一看,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从主题内容到写作手法,好像没有太多出人意表之处。比如,它的题材,语言和结构,这些文学的基本点,都是中规中矩的,而题为《丁新民与他的民工兄弟》,也平实地呈现了它所表达的内容。相对时下一些报告文学追新求异,这部作品是老实之作,诚实之作。然而,平实并非没有光彩,平实之中见奇崛,她通过记叙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路桥”集团公司总裁的事迹,描绘了在现中国经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们,创业和生活的侧面。因为有了一个卓有成就的民营企业,一个有眼光、有个性的老总,这才有了这一群体丰富光彩的人生,而这个群体的成长,又是推动社会共同进步的前提,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和检验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功能和能力。作品展示出一个创业者的个人成功,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这种成功和辉煌,同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群体进步相关联,个体的发展同社会进步的总体趋势相和谐,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共同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所以,这部作品记述的是一个成功者形象,和他所领导的一个平凡而特别的群体,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生也是充满创造的人生,平凡和弱势也可以创造奇迹。
可能你不太相信,一个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有如军队建制似的“联队”,有如事业单位、机关似的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和制度,在民工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配有专职的党支书;你也可能不会相信,在这个以民工为主体的队伍中,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如跨河大桥的修建_“几年前刚刚放下锄鎌的农民,经过短短几年的锻炼,如今成为东方路桥这个社会主义新型企业的主人。参加海生卜浪黄河大桥建设的1500民工,苦战540天,建造了黄河在内蒙古境内的特大桥梁”,于2006年秋通车;你也许还不会相信,短短十年,“由当年23人资产不足500万,发展成为一千多人员工,民工达一万多人。联队有一百多个,总资产为六十多亿”规模;还有,奖励民工带头人的小轿车,组织他们分批到东南亚、香港、台湾旅游,到党的干部学院学习等等……
这是怎样的一个场面:2006年元月,数十位民工模样的人,远游东南亚名胜,在泰国的皇家广场,一位有点残疾的独脚年轻人,由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推动前行,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民工参观者,就是作品主人公丁新民和他的农民工兄弟,而推车的人,就是他们的“老板”_有着众多荣誉的企业家丁新民。
这也是一个让人不忘的镜头:“走进民工宿舍,全是统一的铁床,统一的被褥……再去餐厅看看,小黑板上写着一周的食谱,一日三餐,有荤有素,餐厅里配有电视,冰箱,小药箱……”他们由“无产者变成有产阶级”,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下,享受人的基本权利。
同时,现实的激励和发展的需要,他们中的一群人刻苦学习,完善自己,终有所成。其中,锅炉工刘志成创作了散文集《边地罹忧》并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有关部门为他的作品举办了研讨会。
还有,为了给民工白进勤安一只假腿,花去三十多万元,而这位身患食道癌的优秀民工不幸去世,丁新民老总驱车数百里参加吊唁,全村人为之感动。
这一切,都是源于这个东方路桥这个集体,这个有着不凡的眼光和能力的东方路桥公司领导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农民兄弟们的温饱,也为了这个平凡而特殊的群体们的发展,先是解决了就业,进而也从思想进步和组织发展,到文化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富有现代意识的管理,使其立足于社会并有所创造。从大爱入手,从平等和尊重人的角度,让农民工这个平凡的群体,发挥了不平凡的作用。他们在管理上既有政治的严谨,又有情感方式的温馨,在经营理念上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细,又有张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大气,提出的“大爱才有大事业”、“人本重于资本”等企业理念,诠释发展企业与人生追求相协调的现代理念。因为有了这属于东方路桥人的创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崛起,一个群体的力量的美好前景。
如同众多的报告作品一样,作品注重细节和情节,突出主线,也不乏闲笔勾画,她以主人公为经,抒写创业者的历史,也突出群体的内容,描绘群像,以生动感人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而平实的叙述和生动的细节,使作品具有真实的力量。这也是报告文学所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