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6月2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亚太金融学会、地方金融杂志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胡哲一、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张肖、亚太金融学会会长黄玉峻等出席会议。
来自央行、财政部、银监会、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以及各地村镇银行代表,就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情况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营管理、业务创新、抵御风险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2006年底,银监会农村金融新政,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的时代——大幅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新型机构登上农村舞台的大胆举措,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由存量改革转向增量改革。新政的推动,刺激着村镇银行等新面孔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土地上大量出现,短短两年多时间,全国新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100家。然而,新的时代,新的面孔,我们却依然面临着那个老话题:在市场基础薄弱的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实现扶持三农与实现自身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统一。
政策扶持——当所有的努力似乎又要重新回到原点时,来自社会各界关于破解这一传统难题的解决方案,又一次高度统一地指向同一个方向。
等待政策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展开,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与我国整体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相比,仍显单薄。尤其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金融产品单一、贷款门槛高以及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出席首届中国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发展论坛时表示,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匮乏的原因,除了农村金融环境差,造成农村金融人才短缺和金融机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政策支持,导致现有的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真正承担起农村服务的网络和渠道。
蒋正华认为,在这样一种基本态势下,在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多种经营形式的、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型金融机构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就村镇银行而言,其具有经营灵活、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等优势,能有效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国际经验也表明,解决农村金融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广泛设立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诸如村镇银行之类的微型商业金融机构。然而,要让村镇银行切实履行好服务三农的责任,必须从政策方面给予村镇银行等机构更多的扶持,构建村镇银行等机构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他建议,从财政税收、利率与再贷款等方面对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并给予其灵活的利率和足够的再贷款。同时针对中国农业灾害频发、农业十分脆弱的现实情况,要尽早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和巨灾保险制度,尽量化解村镇银行等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贷等风险,保证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吴晓灵在给论坛的致信中明确表示,农业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是风险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出于对存款人和对股东的责任,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倾向于投入经济效益较高的其他行业和地区,因而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除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外,还需要普惠制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的引导。
她建议国家出台农村金融的普惠税收政策:即无论哪类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要他们把新增可用资金的70%用于县域及县域以下的涉农贷款的,就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优惠税率可因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中央银行也应对这些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支持的差别优惠。营造一个让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政策环境,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
针对财政部日前出台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政策,不少与会人士都表示了赞赏:这对于激励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现状看,仅有这样的政策还不够,需要国家在税收、保险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德优惠和支持。
村镇银行要过三道坎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最被业界看好的一种模式,能否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历来备受关注。
出席论坛的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杨再平认为,作为刚刚起步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镇银行要进入可持续稳健运行轨道,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服务三农和商业可持续的统一问题。服务三农是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服务三农也必须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追求合理的效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村镇银行及其投资者要放大视野,找准定位,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努力挖掘三农有效金融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和开发特色产品,努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找到商业可持续原则下服务三农的最佳模式。当前,服务三农极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完善直接或间接投放三农的信贷机制,破解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加速发展与稳健经营的统一问题。来自银监会的消息称,国家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步伐,银监会规划在2009年至2011年间,在全国设立1000多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切实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这意味着村镇银行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杨再平在发言时提醒,银行是高风险行业,收益与风险并存,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是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必须坚持稳健经营与加快发展并重的原则,在加快步伐、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必须守住风险底线,解决好稳健经营的问题。按照因地制宜、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探索最适合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有效防范风险的控制分析制度和风险预测评估手段,为村镇银行安全稳健经营和规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苦练内功与争取外部政策支持的统一问题。村镇银行要想实现良性发展,首先要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注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品牌建设,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为三农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赢得客户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建立和提高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应大力争取外部政策支持,特别是综合发挥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作用,构建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长效政策扶持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探索村镇银行与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政府支持、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担保制度。
制度上需要创新
除了在政策方面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优惠外,不少与会人士认为要让村镇银行实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在制度安排上进行创新。
来自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庄乾志表示,现在村镇银行的股东开放度是够的,几乎谁都可以做。但是对大股东限制的比较窄,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而且规定持股比例不能低于20%,这样的制度安排值得重新考虑。让银行做大股东,初衷是想利用银行的管理经验,但现实是商业银行根本不可能把优质的人力资源放到村镇银行里来。村镇银行的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发挥地方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民营股东的利益约束可以有激励地选择好的银行家。
现在媒体宣传比较多的村镇银行支农,大都是村镇银行给农民提供信用贷款,庄乾志认为这种基调是很危险的。他认为,既然定位不是政策性金融,就得按照商业规矩办。在信息确实通畅、对称情况下可以做点信用贷款外,村镇银行还是应该多做一些抵押、质押、担保贷款,遵循市场规矩和原则,但是业务模式上可以积极做一些创新,包括抵押物的选择、担保方式多样化等等,不能把村镇银行作成了政策性扶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