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本期《北京青年周刊》
最近,中国的油价连续上调引起了民众的纷纷质疑,发改委在解释油价上调问题时,以两个理由来作为回应的工具。第一个是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而现在的连续涨价后,还有人说我们的油价比美国低,这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个理由是环境保护的挡箭牌,限制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其中,第一个理由在制度上来说是符合规定的,但为什么当国际原油价格从147美元降低到32美元,我们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不仅仅降低的动作慢,而且降低的幅度远远低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水平呢?这样解释这几次成品油价格上调的这种理由并不能真正的以理服人。
现在的油价已经接近去年同期的最高水平,而现在的国际油价还不到去年国际油价的一半,现在最多在70美元左右,最近一段时间是60美元左右,但我们的油价却在接近历史的高峰上。现在的6月30日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是今年半年来第4次上调,距上次涨价不足一个月,在近年来也实属罕见。广州市场93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上调了0.49元和0.52元,其中汽油的零售价格,回到了去年同期的历史最高水平。
试想,如果原油价格若要再次冲高到147美元,按着现行的机制,我们的油价岂不是还要翻一倍吗?这样的做法,为两大石油公司攫取巨额利润,却损害的是我们公众的消费能力,把钱用在不该多用的地方,公众的消费能力就会相应的降低,这对我们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非常不利的。
石化双雄旱涝保收,在去年的油价倒挂的时候,获得了巨额财政补贴,如果硬说这是无可厚非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那么作为一个企业,难道就不应当为自己的判断失误买单吗?
国际油价疯狂的时候,使劲的买,造成了油价下调的刚性;在油价大落的时候,并没有储备足够的原油,以平抑市场价格,反而以最近的国际原油价格短暂的冲高作为调价的依据,也难怪公众不服。
天然气也遇到了同样的境遇,垄断巨头挟市场以要挟政令。有专家推算说,国产天然气价每提高0.1元,中石油将直接获益30亿元,而眼下国内天然气提价预期空间在0.5元以上,意味中石油2010年起每年就额外增收150亿元。这或许正是中石油执意喊价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个理由是“促进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不是维护垄断高价的幌子,要想解决环保问题,必需要找新型能源来替代,开发新的环保节约型的机器、汽车。高油价并不能解决环保问题,反而是我国成品油价格高居不下的一个重要成本。
要想真正的解决环保问题,需要抓住真正的环保的措施。比如说,可以在环保汽车的税收上给予很大的优惠,对于高耗能的汽车加税。在成品油上做文章,只能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维护寡头垄断企业的高额利润,不利于我们企业创新,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创新。
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增加油价。造成不必要的价格刚性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是成品油属于高度垄断的行业,几乎没有竞争就可以攫取高额利润,谁还愿意搞创新呢?其二是高输送和零售成本推高油价,而高油价又造成高运输成本;其三是中国大部分成品油经营业务历史的南北分界和省、市分级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打破,使成品油区域管制明显,缺乏一体化的配送体系,配送效率比较低。其四是忽视加油站和油库、配送中心的选址等因素可能也是造成运距长、运输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油价可以从这一块作技术性的调整,一面油价上调过快引起国内物价的快速上涨。
既然高油价已经不可避免的来临,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预判很重要,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半年时间内,国际油价基本上应在50美元到75美元之间还算比较合理,高于这个区间,很可能就会引起资源类的通胀。因为油价上涨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交通出行成本价格的快速上升,这非常不利于我们的经济的复苏。高油价就是高油价,或许我们的体制问题让发改委有苦难言,但是,决不能以环保的名义来论证高油价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期望在国际油价震荡回调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按着规定下调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