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定稿章节选登之四


 

                                     胡志平

 

选登说明:本章,是当今教育界诸多权威多不愿意读到的一章。有人说,公开这一章即等于得罪了整整一代专家权威。成功的人,只发表自己的创新成果,绝不与时代的力量角力和抗衡。我当然期待着有教育界权威来帮扶我,但也要想一想这本书有没有来自当今教育界的知音……

 

67  为思维科学和逻辑学注入全新理念

 

人脑思维运动规律,必须要求针对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并形成一个总体框架门类,必须打破类似于经典物理学概念体系分立发展的那种早期局面,必须用新的概念把各种思维运动统一起来,必须像爱因斯坦、像维纳的思维成果一样,用创新意识把物质世界连成一体。

人脑只有在多中心响应机制下,才能增进思维运动过程中响应条件的多向性链接。而这个中心越多、层次越复杂,响应链接的条件就越显得优越。在这里,没有任何一种思维运动方式可以绝对凌驾于其他思维运动方式之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思维运动方式只具备恒定的做“配角”、当“下手”、它没有做“主角”的资格。它们在不同的创新需求和创新阶段中,均可以依次出场充当主角。

但是,在新科学初创时,辩证逻辑思维必须是形式逻辑思维的统帅。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只有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响应、相互链接、相互传递人脑各生化板块间可循环的生化介质和神经信号,这才是真正可突破人脑“理性极限”的高级创新思维运动。

也可以准确说,人脑在多中心记忆积累和链接机制的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进入两种以上逻辑思维方法的交替推进和相互响应,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思维高级运动形式。

关于对以往哲学所理解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批评: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直觉逻辑三种思维方式同等重要。形式逻辑尊重既定概念,辩证逻辑尊重新的事实,综合知觉积累培育了人脑直觉响应的灵敏性,它尊重形象思维、尊重人脑灵性和习惯感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直觉逻辑三种方法共存于一个人脑必有传奇智慧,体现为:惊人的灵感、大胆的联想和严密的推理。

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局限性,即始终不承认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这些单一形式逻辑思维运动以外的思维方法,也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科学思维运动。在过去数十年间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和参考书中,均把由直觉的灵感涌现和辩证的联想思维所构成的“想象力”判断,排斥在科学思维方法范围之外,认为把它们引入科学思维方法领域根据不足。

想象、直觉和梦中的思维“是唯心主义的藏身之所”,这种观点,至今仍然以学界的潜意识方式困扰着哲学思想的进步。曾经有较大影响的教科书对爱因斯坦有关“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和“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观点予以再三驳斥,认为夸大其辞。还有诸多哲学参考书面对人的“想象力判断”对科学技术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总是表现出怀疑态度,甚至千方百计寻找“客观根据”来证实科学发现与想象力关系不大。

难道,我们的哲学思想体系真的只希望大脑思维运动只有机械运动,不应该有辩证的思维运动方式?

今天,用信息与响应的微观介质运动规律来分析,综合知觉所包含的形象思维也就是大脑记忆积累中的一个链接中心的功能。这个记忆中心,对人脑初级创新思维长期所思所想的现象,可以激活链接并复合某种与记忆积累、与所思所想有关联的具体映象,它对单一的形式逻辑思维来说,至少可以起到概念参照物的启发作用,这就是脑内物质运动的一种介质链接响应的客观表现,是信息与响应的客观表现。至于是否经得起形式逻辑的逻辑规则检验,可以通过演绎方法或综合分析方法予以论证。如果没有两种以上思维运动的相互配合,只是死死抠住某种概念形式演绎推理,难道这就是标准的“唯物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同样,人脑通过辩证逻辑思维展开的“联想翅膀”所激活的创新意识,也是在人们深刻思想的过程中,被脑神经介质运动相互链接响应并呼唤出来的对应、对等的概念参照――人脑的记忆响应,是否本来就有自动搜寻概念参照或映象参照的天生机制?是否感官所接受的相同感觉记忆,在人脑中存储的碱基成分也相同?是否相同类的碱基粒子容易相互链接?容易相互响应和激活?这一切,都盼望留给脑科学和生物化学进一步查证。但哲学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所有人,在自发思维响应或自觉深思维中,被大脑倒腾出来的“东西”均与记忆积累有关,与人们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接受了外界信息刺激有关,也当然与所思所想有关。

这就可以判断,被辩证逻辑思维和直觉逻辑思维所推动的“想象力”和“联想式”判断,同样有着科学的唯物论基础,同样应该写入辩证唯物论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系之中。“联想的翅膀”和灵感的产生,对人脑来说是一种很神奇的思维运动现象,它能够把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条件下想象不到的事物或概念,自动激活起来、对应起来、对等起来、互动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既是一种概念形式的突破,也是一种优秀响应条件。没有“联想的翅膀”和直觉灵感的产生,人类的创新意识很难抵达知觉以外的那个“外在世界”,许多创新发现无法实现。由此看出,我国的哲学概念体系已经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人类的创新思维成果。

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如果不能产生灵感,不能随时展开“联想的翅膀”,这个人就一定显得很笨拙;一本哲学教科书,不敢把直觉响应和展开“联想的翅膀”列入科学思维方法范畴,这种哲学也同样显得很笨拙。

可预言,当未来的脑科学发现可最终证实本书阐述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与现有哲学体系已经推崇的单一形式逻辑思维,都体现的是人脑微观介质运动规律之后,人们一定能重新认识到,响应大脑多中心链接机制的各种思维方法之间,是一种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精妙的思维运动体系。这种脑神经介质运动体系所体现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不仅会比我们直接看到的物质世界的运动现象更丰富、更精彩、更神奇,而且,也能使我们进一步把辩证唯物论描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生动、更活泼、更加朝气蓬勃。

笔者相信人脑的生化介质运动规律,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动规律的缩影。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差别不在于“多中心链接机制”的差别,而在于大中心和小中心的层次不同罢了。我们更相信:人的大脑中可以包含无数个类似于大大小小太阳系一样的运动中心,天体的运动规律也在人脑中被容纳。

宇宙之大,哪能比得上人心之辽阔!

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的形成和培育,在理论上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多种综合知觉和多种概念系统的多中心的形成和积累。二是多种创新思维方法的学习运用的习惯性链接功能的形成和积累。尤其是多种创新思维方法在学习和运用中养成了习惯性链接响应功能,恰恰就是响应、链接并激活各种概念“知识点”以及映象“知觉点”、进而产生创新意识的智慧统帅。如果把概念和映象“知识点”看作死积累和死知识,那么,多种思维方法形成的习惯性链接功能就是人脑“活的”能力,是人脑中最为活跃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对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不把爱因斯坦的“源泉”一词硬贴向人们熟悉的“实践”二字并发生哲学本原问题的误解和误导,而是只就大脑微观领域的思维运动范围而言,那就应该是真理。爱因斯坦是就大脑的现有积累而言的。因为在人脑中,死知识永远不会变成活水长流,只有创新思维方法才能把记忆积累中的“一潭死水”充分激活,变成滔滔奔涌的长江黄河。当然,如果跳出了人脑科学思维运动范围,人们依然要把学习和实践当作知识的“源泉”。问题是,哲学的博大胸怀有没有必要斤斤计较爱因斯坦一生言论文章中的某个字眼的不够严谨和不够完美?

人的一生,除了学习、生活和实践,然后就是大脑的思维运动,两者之间在人生阶段中总是有主有次。作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其他脑力劳动者的思维运动时间,可能要占去生命岁月的三分之一。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科学家为了尊重“实践”宁可放弃思维运动。记忆积累是为了什么?学习培训的课堂灌输是为了什么?实践中需要达成的认知目标是为了什么?都是要链接思维运动,都是为了“回去好好想一想”,然后,要达到认知目的,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所有人的一生,都是把生活、阅读、实践与思维运动的职能分得很清楚,那么,何以哲学概念体系谈起实践就那么理直气壮,谈到思维运动就不容易展开了呢?

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始终限于只重视培养一种记忆中心,即精确概念积累中心。其所培育的高等学子几乎都是概念系统积累的“移动优盘”,个个都有希望成为“鸡阿姨”和“驼父”的摘桂者。可是,其中的多数又往往是思维方法链接功能的习惯性积累还不够丰富、还不够健全的人。许多年以来,人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也谈够了素质教育话题,一面共同认为素质教育很重要,一面又无从下手采取强有力措施。

其实,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有效突破口和第一种可操作概念,就是打破现有哲学框架体系,把综合知觉所包含的形象思维、把自觉逻辑所包含的辩证逻辑及其联想思维方法,当作科学思维方法写进教材,大幅度扩充《科学思维方法》一章的含量。而且,要放开胆量宣告:多种思维方法的相互链接就是辩证的科学的思维运动规律。同时宣告:只承认单一形式逻辑思维的“科学性”,其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机械主义。

与此同时,还要提倡在大学课堂上演讲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保护人脑、创造人脑的好处,而演讲多种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比单一讲解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更放开、更生动、更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构成强有力的信息刺激,让受教育者的大脑尽快形成多种思维方法的依赖性。何谓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这就是;何谓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办法?这就是。

不妨再回顾一下人类意识起源的基本道理:

当婴儿对形影不离的人格化母亲情感形象形成了功能强大的记忆中心,并对这种情感记忆中心产生了比食欲更强的依赖性之后,在他的大脑中便开始形成了“食物映象”和“情感映象”两个模糊概念系统。于是,也就有了两种依赖性较强的选择,产生了模糊概念醒悟。至此,孩子便完成了意识起源的初步历程。

当孩子逐渐长大起来,他如果仍然像幼儿一样长期依偎在情感记忆中,不与母亲有片刻分离,大人们就会斥责他:“你还小吗!”实际上,这时候的孩子大脑中或又形成了别的“快乐记忆中心”。比如在天生好奇中逐步积累的“玩具兴趣记忆”和“玩耍兴趣记忆”等等,同样也会产生记忆激活的较强依赖性。他们的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不仅增加了响应方向,同时也增进了响应敏度,此时对母亲情感映象的依赖性可以为其他依赖性暂时取代。当听到大人们的斥责之后,他便会乖乖去摆弄他的玩具,――这就是独立生活和成长的开始。从此开始,他要学会抑制大脑中对情感映象记忆的依赖性,要用已知的概念来调节“非理性”的自动响应。

高等教育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独立创造能力,应所遵循的规律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高等教育只给他们输入各种既定概念系统,只有浩如烟海的概念积累中心形成,他们的思维运动就永远不会对多种思维方法产生兴趣,并形成自觉运用、自发响应的依赖性,更不会在科学领域中尝试有独立创见的“认知高峰体验”,而只像一台硬盘具有海量存储功能的电脑,难以独立展开创新思维运动。成人对现有概念系统的强烈依赖性,就像母亲斥责的那种不能摆脱记忆中情感映象依赖性的孩子一样:“你还小吗!”是的,不小了。可是,没有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的强烈依赖性,又怎么能超越别人的既定概念系统去自主创新呢?

新世纪之初,清华大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既定概念系统积累相当丰富的学生,拿着一杯硫酸水递给动物园的黑熊喝,他说:“想看看黑熊喝了硫酸水以后会有什么反应”,随之将硫酸水泼向动物。这一被称之为“黑熊事件”的新闻,震动了全中国。但是,人们大多是从道德角度来谴责其不良行为,这恰好为有着大量概念系统积累的清华学子们提供了反驳理由。有同学们为其辩护:“他是在做科学实验!”也有另一所高校校长则从相辅相成的另一角度指出:“如果他真是这么想,那就说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科学实验机会、科学探索机会太少。”果真如此吗?同学和校长的辩解,暴露了高等教育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

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都往深处想一想,把硫酸水泼在人的脸上和泼在黑熊的嘴里,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是不是同一个精确概念?这样的科学实验能否出现超越所学知识体系的新探索和新发现?假定就是在从事一次科学实验,也只能说明,所表现出来的实验方法中丝毫没有创新思维方法产生,完全是一个成人对现有概念系统记忆,如同幼儿不能断奶一般的强烈依赖性!

2009年加注: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死守概念体系应试教育而无法改善时,其更深层的危害是,这个国家知识阶层的整体思维方式就会自上而下陷入“形而上”泥坑。死抠概念形式、不分场合环境把概念、标识、表面形式方面的细节缺陷当作天大的问题严厉指责,而对内涵方面的重要性反而不闻不问。“形而上”成为知识阶层的行为准则。比如,有的高等院校把“知行合一”的校训赫然挂在校园门口,却并不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是针对程朱理学的进步,并不知道王阳明哲学是中国形而上学的根源之一,并不知道“言必行,行必果”和“言行如一”才是做人的根本,而做事的辩证法则必须摈弃“知行合一”的拿来主义和教条主义。比如,文学大师和东方学大师文库《季羡林全集》第三卷中的一篇数百字散文《忆念荷姐》,初读即可发现两处差错:一处逻辑病语,一处明显错字。笔者并不因此为大师名誉而担忧,唯一担忧和害怕的是,如果让当今知识网友也发现上述差错,他们会如何诋毁大师的荣耀?在标签形式和概念形式至上的社会,多数人会忘记一个常识:挑别人的小毛病是件最容易的事,而让伟人完美无缺几率等于零。“形而上”使当代学术失去了创新灵魂和方向,只剩下了署名、刊名、篇数和外壳。那位怀着诚意和敬意悄悄写信请陶行知大师改正著作中几处错字的小学教师再也看不到了,看到的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声望,检出几个错字便在大学课堂上拿着《人民日报》反复开涮的教授,比比皆是。“形而上”让知识人不再有内心的和谐,人们的眼光变得异常挑剔和苛刻,而新一代高校创新人才则成了凤毛麟角。)

实验课题(NO58)分两套教材培育学生,看哪一种具备创新力?

把高等教育教材分为两种。一种只传授代表理论创新源头的经典著作(比如经济学中的《国富论》、《资本论》),或只传授代表事物发展源头的事实真相,不要求死记硬背。辅助教育是:传授末端技术成果,同时强化直觉响应链接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只传授与经济效益有着环扣关系的末端科技成果(比如经济学中的各种经济运行数字化模型、经济调控指标以及各种既成的机制设计方案),由于都是确定的知识点,要求死记硬背的应试范围要加大。

分别培训四年后,将受两种教育而后毕业的学生派往条件相当的实践领域。五年后,调查两种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设计统一的调查采样表格。当然,作为单纯技术操作人才的培养,后一种教育方式仍然不能放弃。

面对“黑熊事件”,笔者始终不相信清华学生道德如此低下,但相信是这位清华学生的脑动力机制出了差错。大脑没有多中心记忆的链接机制,没有多种思维方法习惯性链接功能的形成,他甚至连超出所学概念一纳米的想象力也产生不了。这是被单一形式逻辑方式所推动的“科学实验”,也是高等教育培育的一只思维僵硬的“硕果”。当今,许多名牌大学培养人才的方法何尝不是一样,长期沉迷于意识起源的第六阶段――精确概念积累阶段呢?人脑只有单一的概念系统积累和单一的形式逻辑思维,就很容易造就学生无法摆脱的思维定势,即一切行为举止均自发表现出对现有概念系统的直接依赖。看来,要想打破只会用硫酸水“实验”动物的思维定势,唯一办法是让大脑形成多中心思维运动相互响应链接机制,要把想象力激发出来,要早日告别那种奶腥未干的“实验”和探索。

当多种思维方法成为某一颗人脑的积累兴趣、运用兴趣和既可自发也能自觉的链接习惯之后,这颗人脑对高级创新思维运动的依赖性也就产生了。这也就是独立产生大智慧,并自觉展开大创造的开始。他与小孩子们在母亲的呵斥下,暂时摆脱“情感映象”的依赖性去自己摆弄玩具一样,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便接续着意识起源的最后一个里程碑也被渐次树立起来了。

需要明确的是,围绕多中心记忆积累链接机制的形成而展开的素质教育,还有更多的教材改革工作要做,未必仅限于哲学概念体系的框架变动和充实。

 

 

(引用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不得翻译、翻印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