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王”频出,地价推高房价还是房价推高地价、地价占房价的比例等等争论一时又成为热点,各类分析报告,各路专家、学者分析人士,甚至政府高官纷纷发表意见,煞是热闹。其实,这些争论有点象一个笑话!
因为无论是地价占房价的比例是15%还是25%,这种平均值的分析方法,都难以描述地价占房价的真实水平和评估其对房价的实质影响!
原因有三:
一是土地出让政策不同。其早期协议出让土地的最终地价根本无法进行统计和直接对比。
大家知道,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之前,以协议形式出让的土地多为“毛地”,许多项目之拆迁补偿费用根本不包含在地价范围之内。
笔者参与的某开发项目,系兼并项目,接手后,拆迁尾房仅4户,却历时近两年,最终拆迁补偿标准达到政府标准的5倍以上。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开发商在拆迁过程中“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束手无策!成本居高不下,国土部官员可曾统计?时间成本、财务成本、超标准补偿费用怎么统计和核算?
几年前一度沸沸扬扬的北京酒仙桥危改项目,至今拆迁尚未启动,按土地出让合同价格,其成本增幅何止一倍、两倍?
二是开发项目土地出让时点不同。各类分析报告计算的地价都是项目用地出让的成交价格,须知开工、竣工、销售的周期却千差万别,其在售项目的土地供应时间跨度大,分析在售项目的土地平均价格根本没有意义!
笔者拟洽谈并购的北京某项目,原开发商取得土地的时间为1993年,因各种原因至今没有开工,其最初取得土地时的平均成本不到200元/㎡!如果该开发商继续开发,其土地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另一项目2001年取得用地,多方面的原因,2009年6月才开盘,其土地成本实际占房价不到10%。按平均地价计算,这样的项目包含在内能反映目前在售项目的地价实际水平吗?
三是“地王”的超级影响。官员们以平均价格进行计算、分析,结论是地价占房价比例不高,甚至很低,甚至低于“国际水平”。
卖白菜的老百姓都知道,销售价格确定依据一是供需状况;二是成本;三是市场参考价格;四是家庭或企业状况与策略。
如果市场供不应求,奇货可居,定价自然就会高些;成本很高,价格弹性也会变小;其它商家成本很高或售价很高,市场定价当然也会水涨船高;由于某些原因商家急需出手套现,销售速度就会排在第一位,价格自然就会定的低一些。贩卖西瓜、白菜与销售房地产的定价原理几近一致。
而今,“地王”频现,土地价格一再频创新高,对周边项目的影响显而易见。当“面粉价格比面包价格还贵”的时候,面包会涨还是跌价?!
所以,规范拆迁市场,调整开发周期,控制土地成交价格,特别是抑制“地王”的频繁出现,比分析和争论地价占房价的平均比例是多少要重要得多!
严重滞后的拆迁政策和混乱的拆迁市场,无序的开发周期,疯狂的土地拍卖竞价状态下,主管的政府官员却在喋喋不休的争论地价与房价的比例,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