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的思考
号称“湖北杨梅第一乡”的三胡乡位于来凤县的东北部,国土总面积 127.6平方公里,辖15个村和1个社区,2.9万人。该乡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其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占全省90%以上,逐渐成为全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面对这一全省唯一的独特资源,如何壮大杨梅生态农业,如何带动杨梅加工业,如何培育杨梅文化旅游业,值得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相关方面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 发展现状
(一)栽培历史悠久,基地小有规模。
三胡乡杨梅栽培历史可以追塑到1000多年前,现有古杨梅树1万多株,其中100年以上古杨梅108株,300年以上古杨梅33株,树龄最长的古杨梅为560年左右,号称“世界杨梅之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党委政府意识到,杨梅是优良的省力化栽培果树,不需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一种当然的“绿色食品”、“红色银行”(因叶绿果红而得名),特别适合山地栽培,具有耐寒、耐旱、耐粗放的特性,是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先锋树种,毅然决策从浙江引进了东魁杨梅和荸荠杨梅两个优良品种栽培成功。目前,全乡种植面积14000亩,成为名符其实的“湖北杨梅第一乡”,其种植面积是全省的90%。其中有丰产林3000亩,中产林8000亩,幼林3000亩。
(二)经济效益可观,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近几年,三胡杨梅质升价扬,2008年鲜杨梅的最高价卖到了50元/公斤,最低20元/公斤。平均每亩可收入5000—8000元,最高单株收入可达5000多元。2007年,全乡杨梅销售收入达1600余万元,占该乡农业总收入的66.7%。在三胡有“一亩良田难换一棵杨梅树”、“不要房产要杨梅”、“杨梅树陪嫁为时尚”的美谈。2004年9月2日,来凤县古杨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古杨梅酒开始在市场上销售。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古杨梅酒生产工艺也经历了浸泡、勾兑、果汁发酵三个阶段。随着工艺的逐步改良,古杨梅食品公司的产品越来越丰富,现有杨梅果酒、果醋两大系列产品。2007年,古杨梅食品公司从上海、武汉邀请了几位专家,解决了杨梅酒上头、沉淀多的难题。此后,杨梅酒的销售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目前,杨梅酒已畅销福建、广东、湖南、重庆、四川等地。
二、发展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越。
三胡乡平均海拔693米,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性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38.9℃,绝对最低温-8.3℃,年平均日照时数1225小时,漫射光丰富,年降雨量1355毫米。土壤主要为沙质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和黄棕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PH值在4.5--6.5之间。这些自然条件均宜应杨梅的生长。据专业部门测算三胡乡适宜杨梅生长的土地资源有7万余亩,全县适宜杨梅生长的土地至少有30万亩。
(二)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三胡乡党政领导班子一届接一届,一任接一任,一直将杨梅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上争取优惠政策,对下狠抓基地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尤其是近5年来,三胡乡新发展杨梅基地万余亩,全部是县林局等县直有关部门无偿投入果苗,同时梅农还可以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待遇。县四大家领导亲自到基地义务植苗,并多次专题研究杨梅产业建设,到龙头加工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决难题。
(三)杨梅专业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效应明显。
来凤县杨梅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4月,是一个集杨梅栽培、收购、加工、外销等一条龙产销模式的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经有成员3424名,2008年杨梅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960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2803元,比当地一般农户人均纯收入多出1250元。杨梅专业合作社通过对成员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有效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了杨梅产业链条,降低农民种植成本,使杨梅产品通过进入市场实行二次增值,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合作社利用华农大、湖北工业大学、武汉佳农食品研究所、上海健鹰食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支撑,成功研发出杨梅果酒、杨梅果脯、杨梅果醋三大系列产品,获得了国家QS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杨梅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恩施州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使龙头企业古杨梅食品公司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2008年收购杨梅230吨,生产杨梅酒200吨,果醋100吨,2009年预计收购杨梅1000吨。
(四)黄柏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使三胡乡发展杨梅文化旅游条件基本成熟。今年三胡乡黄柏村入选了全省100个旅游名村,将作为鄂西生态旅游圈重点打造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全省仅有的特色资源---古杨梅院落、杨梅园将可以带动三胡乡杨梅文化旅游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较少,区域布局不合理。
目前,三胡乡现有杨梅中本地杨梅2000余亩,中熟东魁杨梅10000余亩,中熟荸荠杨梅只有2000余亩。占全乡杨梅总面积80%的东魁杨梅在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集中上市,中熟荸荠虽然比中熟东魁提前10天上市,但其数量很少,本地杨梅虽然比东魁迟10天成熟,但由于其品质低劣,味酸、果实小,无市场竞争力,不能够作鲜果出售。虽然东魁和荸荠本身有相隔10天的成熟时间差,但是在区域布局上没有利用海拔高度差进一步加以调节,在区域布局上具有随意性。由于品种搭配和区域布局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全乡杨梅大批量集中上市,对市场冲击很大,因杨梅易变质,不易贮运,不利于市场的拓展,杨梅销售难的问题必然会出现。
(二)资金投入不足,基地培管粗放,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由于资金缺乏,合作社对梅农专业培训不够,导致老杨梅园缺肥树,病树没有有效救治,残枝、病枝、弱柱、下垂枝、旺长枝修剪不到位,蔬花蔬果、保花保果、大小年控制工作还没有起步,大大影响了杨梅的品质和产量。销售控制能力弱,销售时以次充好,短斤少两也时有发生,造成三胡杨梅品牌形象差。
(三)品牌意识淡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三胡的杨梅产业目前还处于“提篮经济”时代,品牌质量意识淡薄。没有一个牌子,更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没有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没有申请“原产地保护”,没有参加农博会、林博会等商展评选,没做专门的宣传广告。
(四)销售渠道狭窄,销售形势越来越严峻。
目前,三胡杨梅销售渠道主要是路边销售和杨梅酒厂收购两种。每年6月中旬杨梅成熟后,当地的农民以路(主要是248省道)为市,摆摊设点叫卖鲜杨梅,当天卖不完的杨梅都卖到杨梅酒厂。随着杨梅大量进入丰产期,由于杨梅传统的狭窄的销售渠道的限制,加上贮藏保鲜技术尚未攻破,不易贮藏,不易运输,大量鲜梅卖不出去,梅农无奈只能低价卖给杨梅酒厂,越来越严峻的销售形势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梅农的积极性。
(五)产业链延伸不够,深加工企业带动作用不大。
目前该乡杨梅产业只限一家加工企业,还没有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延伸。来凤县古杨梅食品公司是来凤县唯一一家杨梅深加工企业,目前规模小、产量低、品种单一。由于杨梅酒封装后,需库存18个月后才能上市,就造成了资金回收慢,周转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企业还处于产品开发期,产品欠成熟,销售网络建设刚刚起步,对杨梅的吞吐能力十分有限,对产业带动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而杨梅不易贮藏不易运输的特性本身对就地深加工企业就具有很强的依耐性,加上远离大城市,交通相对闭塞,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三胡杨梅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建议
(一)提高统一认识,加强扶持力度。
根据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三胡乡政府应积极争取恩施州、来凤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制定杨梅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把杨梅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快杨梅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杨梅的生产规模,促进品种优化;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杨梅造林补助,做大做强杨梅产业,将杨梅产业打造成来凤县的一张“金字招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杨梅专业合作社、果品产销协会等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紧密联系农户和市场的桥梁、纽带。
(二)加强科技投入,全面实施科技兴梅。
一是通过高接换种改造本地杨梅,优胜劣汰,奠定产业基础;二是全面培训梅农,兴起科学培管高潮,使每户有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剪枝整形、培土施肥、蔬花蔬果、保花保果、大小年控制、成熟采摘、商品处理、贮藏运输等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三是调整品种结构,按照特早、特迟、特大、特红、特乌、特甜的要求引进新品种,根据当前种植中熟东魁占80%、中熟荸荠占15%的现状,要大力引进迟熟东魁品种和早熟荸荠品种,使三胡杨梅上市期从目前的半个月延长到一个月;四是合理布局品种种植区域,按照品种成熟期越早,种植区域海拔高度越低,品种成熟期越迟,种植区域海拔高度越高的要求,讨火车村、胡家沟社区要以早熟荸荠为主,黄柏村、三堡村要以迟熟东魁为主,由于海拔高度相差400多米,同一品种成熟期相差10天,这样三胡杨梅上市时间将从目前的15天延长到40天,将极大地缓解市场销售压力;五是破解贮藏、运输难题,杨梅鲜果贮藏、运输技术在全国都没有彻底解决,解决难度很大,目前只能做到专人专班外请内攻,不断试验,努力探索;六是杨梅加工企业要不断研发新产品,杨梅深加工在我国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成熟度不高,因此,杨梅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要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
(三)启动品牌建设,努力拓展杨梅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杨梅进入丰产,原有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远远不能适应,要闯市场、争市场,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大力加强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如注册“三胡杨梅”,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申请“原产地保护”,用“日啖杨梅三百棵,不辞长作三胡人”作为广告语等等。建设杨梅专业批零市场,对质量、价格进行统一管理,提升三胡杨梅品质。组织企业到武汉等地举行杨梅推介会,为企业搭建销售平台;组织参加各类食博会、农博会等展销,扩大销售渠道。
(四)扶大扶强深加工企业,为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采取政府担保贷款、鼓励民间融资、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发展杨梅深加工企业。对古杨梅酒厂现有的杨梅酒和果醋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加大广告宣传,努力扩大销路另外,加大研发力度,加工杨梅罐头、杨梅果汁、杨梅果酱、杨梅蜜饯、杨梅果脯、杨梅干红等新品种。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引进一家杨梅深加工企业,与现有的古杨梅食品公司形成竞争态势。只有把杨梅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了,才能形成企业有规模---杨梅有销路---梅农有收成---杨梅基地成规模---企业原料有保障---企业有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培育杨梅文化、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借鉴浙江仙居县成功的经验,大力培育杨梅文化、旅游业。自2006年起,仙居县已经举办了三届杨梅节,每届杨梅节期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杨梅果园观光游基地10余个,2008年光门票收入就达150万元,同时还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消费。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三胡乡应打好黄柏村“湖北旅游名村”这张牌,以黄柏园古杨梅群落、杨梅园为主要看点,在每年杨梅成熟的6月份中下旬举办杨梅文化旅游节大型活动,精心策划诸如“杨梅之乡授牌仪式”、“杨梅书画比赛”、“杨梅仙子评选”、“游客品杨梅擂台赛”、“ 杨梅产销对接会”、“杨梅文化论坛”、“杨梅培管技术交流会”、“杨梅酒畅饮大赛”等等特色活动。通过每年举办杨梅节,把三胡乡古杨梅群落、杨梅园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