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是贵州积极发展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各项事业的技术力量。目前,贵州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科技投入比较分散,重点不突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不搞,未能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新体系;科技经费投入低,渠道单一,2006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7%,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科技基础条件薄弱,资源分散;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少;科技发展未能突破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市场主体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转化率低;科技人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生态科技型人才缺乏),科技领军任务缺乏;科技发展环境较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总体协调和有效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规模小,产品产业化成都低;基础设施较差,园区的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缺乏风险投资的资金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科研生产集成创新和产学研产业化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培育和发展贵州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宏观项目,它需要各方面的科学技术保障和支持。许多经济学者提出应充分发挥生态科技的作用,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他们认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持续生产力低下的生态系统改造为持续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1],而“提高持续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科技创新”[2]。传统的生产方式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化,把生产方式转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还可以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化。当前大力倡导的绿色消费模式遵循的是“消费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强调节约资源和适度消费,并通过消费方式的变革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贵州省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比较严重,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设立专门的生态研究机构,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创新,针对贵州省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因素进行科技攻关,以生态科技的进步促进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3]。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贵州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环境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支持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生态经济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正是科技进步使人类由自发的节约节俭到有组织、有规模的发展模式成为可能,节能降耗、废物处理、能源替代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都是促进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的必要条件。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因此,要积极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在循环技术开发方面的协作,促进有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尽快突破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制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