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商业思维的ABC
天笃经济研究中心 庞 震
前些时候和一个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C聊天,谈到了商业思维,他很感慨,很多时候对同一件事,商人看问题的角度确实有别于常人。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一直也在思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商人,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似乎是人们强调最多的,不过这些因素多是些外在因素,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并不一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最核心竞争力。
倘若我们承认内部因素比外在环境更重要时,那么最核心的就是人本身,因此看一个人是否在商业上具有前途,关键就是看他的思维。想起一句熟到耳能生茧的话,思维决定出路。前人的话,能流传下来的段子,大抵是经得起岁月检验的,从这句话就足以可以看出商业思维的重要性了。那到底什么是商业思维呢?如果光这样问就非常难回答了,要想最直观的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些老板多聊聊,多观察观察他们的生活,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有不少的感悟。
就我的接触,有两点给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关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的概念,要按我的话说,其实就是选择的成本。在经济学的观念里,人的每个行为,都是选择的行为。比如现在口袋里有十块钱,像我就会拿去买本杂志看看,而对于一些贪嘴的女生这十块钱最好的去处就是买零食,同样的十块钱,怎么使用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你看了杂志就不能买零食,反之亦然。在有限的条件下,你选择这样做就不能那样做,这就牵扯到成本了,在上面的例子里,零食就是我买杂志的成本。通常,一般人的行为,也是遵从这种选择逻辑的,只不过,普通人的选择只是一种下意思的衡量判断,很少会经过深思熟虑,除非是面对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考虑机会成本。
但是商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机会成本的敏感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行为习惯当中。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不自觉的考虑一下,究竟这样做的机会成本有多大,究竟值不值,一旦,他们认为值得便会毫无顾忌的做下去,反之,当他们发现做某件事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将要影响到他们切身利益时,那么及时的调整或者转向就是下一步该考虑的事了。
在近代史上,深谙机会成本之道的,我看非梁启超先生莫属,他有句名言:不惜以今日之我非昨天之我。这话很好体现了机会成本思维的精髓,那就是不因循守旧,懂得随机而动,时变我变,而选择的标准始终以符合国家的利益,促使国家的崛起为晷皋,一旦发现自己所信奉的理念与这个标准渐行渐远,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时,便会断然回头,不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因此,梁启超的一生,几乎可以看成近代国人探求救亡之道的缩影。从维新运动、保皇派、君主立宪、护国运动、反溥仪复辟到护法运动最后至民主共和。
写到这,感觉自己有些扯远了。但是,举这么多例子,也是想进一步探讨机会成本对我们行为的一种影响。
再来说第二个商业思维——整合资源。普通人做事,通常会考虑,我有没有信心把这事做好,更理性一点的,会说我有没有能力把这事给办了。而商人的思维就与众不同。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信心。而是会问自己,我手中有多少资源,这些资源对做这件事能否起到帮助,如果能的话,我该如何去整合这些资源,以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益。
最好的例子,就是这位职业经理人朋友带给我的,他参与策划了一本时尚杂志,业内人士看后大为赞叹,我看了也有同感。这确实是本堪称与国内一流时尚杂志比肩的作品,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的团队和投入的资金都没办法与国内那些大杂志社相提并论的前提下,他却能在质量上赶超一流。而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了巨大的化学反应。
如果有人喜欢看美国NBA篮球比赛的话,估计对整合资源就有很好的体会。要想打造一支球队,并不是光挖几个超级球星这么简单,而是要看整支球队从老板到教练,再到核心球员以及角色球员之间是否能被整合到一块,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
比如同样是NBA的顶级后卫,艾弗森与比卢普斯带给掘金队的就是不一样的效果和战绩。艾弗森的进攻效率肯定要比比卢普斯高,可是篮球是靠整体,不光靠个人发挥。比卢普斯虽然整个赛季得分不高,但是通过他的组织和串联,整个球队的战绩确实有了惊人的提高,一直打了西部总决赛。这就说明了同样的资源,好的整合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一个好的商人一定懂得如何去最有效的整合资源,即使他手中没有大牌,也照样可以打出出色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