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不能一“吃”了之
我们常听到人们类似的抱怨,说是现在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淡,即便是场面仍旧热闹纷呈,一派喜庆,也难免还是会感到一些失落。对此,著名学者冯骥才认为“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无奈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参考节日的定义,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底节日本身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数字而已,节日之所以成其为为节日恰恰是因为其背后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宝贵精神财富。节日气氛的消退,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自身对于保留传统的忽略。
例如历史上过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诸多的民俗,在这些民俗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然而现在不要说继承,恐怕知晓这些习俗的也都是一些长者了。一边是对传统民俗的遗忘,一边是对节日气氛缺失的抱怨,表现出国人的矛盾心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民族传统深邃厚重,一直以来华夏民族都以此为傲。但是在现实中,全球一体化的强烈冲击,积极融入海外社会的迫切期待,不自觉或者无奈之中,最终导致了前些年传统节日气氛的渐渐消退。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锤炼和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财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民族精神本质的重要载体。她凝结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情感和共同力量,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撑。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精神价值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财富,同时对其的传承与保护更需要全体华人的积极参与和倾力付出。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