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习惯的习惯
n 习惯的力量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在《论习惯》中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所以马基雅弗利说: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习惯。”
如果说个人的习惯只是把一个人变成了机械,使他的生活仿佛由习惯所驱动,那么,社会的习惯却具有一种更可怕的力量。例如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的惯例,竟可安静地卧于柴堆上,然后引火焚身。而他的妻子也心甘情愿地与他一起跳入火炕。
所以,培根这样评价习惯的力量:“只有宗教的力量可以与之匹敌。”以至一个人尽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可是到头来,却还是难以改变某种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讲,习惯甚至比宗教更具有某种难以改变性。当一个人或者组织形成了某种习惯后,要想改变它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相当于他们换了一种信仰。
n 习惯也在变
我们知道,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当然,势必也就导致习惯也在变。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习惯,不管他是否愿意,都将会发生改变,或者变好,或者变坏。比如:你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主动沟通、讲话,那么,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你讲话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这个越来越讲究效率、速度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忙,忙工作、忙家庭、忙生活……忙到连自己都很难照顾过来的情况下,更何谈去顾及你的存在和感受。于是,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了,因为冷漠,你也就越发不讲话了。还比如:你很长时间不动笔写字,要想再提笔,就显得很费劲,更别提“下笔若有神”了,半天都憋不出来一句话。
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习惯向坏的方面变化的例子。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的任由自己的性子去习惯,这无意于是在自我退步,甚至是堕落。
n 让时光倒流
正因为人天生具有的惰性,会造成一定程度上任由习惯随天性向坏的方向变化的可能,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一种向上变化的力量。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时候,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小朋友,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哑哑学语的。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大量重复的写一些字,并且还要组词、造句。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当他们学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任何焦虑、抵抗。他们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执着、愉悦的状态中,从写“今天我跟太阳公公问好了,它很高兴的笑了……”开始,慢慢的打开他的写作生涯。
从孩子的学习状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孩子们这样一种改变不识字、改变不会系纽扣、改变不会和人交往的习惯……是非常顺畅的.从中,他们享受着这个令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就像刚开始学骑自行车,即使不知道摔了多少次?甚至撞人、撞树,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摔倒中爬起,继续着我们的痛并快乐。恰恰也正是这样一种没有抵抗、反复练习的过程,让我们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骑着它,我们穿越夕阳下的山间小路,呼吸着温暖的霞光,让我们连心也跟着一起飞了起来,自由、欢呼。
时光荏苒,慢慢的我们长大了。
可是这时候,一些事情也跟着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
比如:我们写一篇文章,结果很不满意,可是,这才写第一遍啊,我们就已经这样不耐烦了,抱怨这抱怨那。
时光倒流几年、几十年,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如何写一篇作文的,谁知道写了多少遍呢。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像小时侯那样,用旺盛的生命力,不知疲倦的去重复一些事情,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们的能力在迅速的提高。
因此,改变习惯的习惯,主动出击,如果不会,那就反复的加以练习,铁杵终将磨成针。让我们一起勇敢的面对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吧!我们终将遨游于沧山洱海间,鲲鹏展翅,畅游天地万物。
习惯是改革的阻力
评论
3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