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眼品读“建国60周年银联标准主题信用卡”
2008年6月18日,中国银联携手十五家会员银行联合发行了“建国60周年银联标准主题信用卡”,该卡被冠以了“中国银联和各家商业银行携手推出以歌颂祖国、体现建国60年来建设成果为主题的信用卡,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加强银行卡品牌建设,促进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的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内涵思想,真是不可谓不煞费苦心。
在中国人民银行6月22日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报告中,可以看到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超过1.5亿张,达到了15047.31万张。如果单纯从数量上来看,国内的信用卡市场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当我们透过这种表象来看看市场的现实情况的话,就会发现中国的信用卡市场依旧停留在跑马圈地似的粗放型发展的层面上,银行重卡量轻服务的观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在发卡量上升的同时,睡眠卡、低效卡的数量也伴随着急剧上升。据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零点前进策略咨询公司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信用卡服务指数的反映,国内发行的信用卡有将近70%处于睡眠和低效的状态。按目前发卡量计算,就有将近1亿张处于这种状况之中,实际上其中还有大量的注销卡,而这部分统计数字是不被公开的。
正是由于过度追求发卡数量和市场份额的经营思想下,银行甚至采取了不惜成本、不惜代价的促销手段抢占市场。但是却忽视了服务功能的深层次开发,忽视了市场细分定位,忽视了用卡环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导致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功能同质、单一和雷同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卡和用卡市场的严重脱节,尽管已经形成了“发卡拼礼品”的恶性循环,“像卖白菜一样发卡”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更为可笑的是由于信用卡产品本身缺乏吸引力,发卡似乎成了一些馈赠礼品的附属品。
中国银联此次借建国60周年推出“建国60周年银联标准主题信用卡”,与之前推出的“中国红”、“香港旅游卡”如出一辙,这种方式从其出发点上就已经与市场发展规律相悖,完全忽视了市场需求,在产品功能上缺乏特点,对于市场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了。
一个信用卡项目的成功,首先必须取决于精准的市场定位,特别是对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到该卡的市场前景。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他们变得越来越注重消费价值的体现,这类卡产品应该为消费者带来这种消费价值,才是其得以发展的根本。
同样,还应取决于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作为主题类信用卡项目,必须为产品确定正确的营销策略,通过市场资源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项目,深化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对发卡机构的品牌忠诚度。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建国60周年主题信用卡”均不具备这种特点。从产品介绍中也可以看到,除了一些基本的银行信用卡功能外,比如消费透支、循环信用、预借现金、商户优惠、消费积分等服务,该卡没有附加任何其它功能,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发行这张卡的真实意义,还有什么能让持卡人“为之心动”的呢?难道爱国就要持有这张卡来体现吗?
作为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机构(这种定位本身还值得怀疑),银联这种扼杀个性发展的经营思想只能让发卡银行更加抹杀个性的发展,尤其像此次参与其中的包商银行、东莞银行等地方性银行,不顾自身能力也挤入信用卡发卡行列,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忽视对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所发行的众多联名卡根本无法形成市场的规模效应,也难以达到银行和企业预期的目的,最终导致很多产品的发行之日即是其死亡之时。
在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字很值得玩味:我国信用卡人均拥有量为0.11张/人,同比增加42.9%;而美国信用卡人均拥有量4.39张/人,巴西为0.95张/人,均远远超出我国的人均持有量。如果顺着这句话继续延伸下去的话,我们仿佛再次听到了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时代那种“亩产过长江黄河”、“钢产量要超英赶美”口号的余音。此次银联再次借助“建国60周年银联标准主题信用卡”的发行,看似是银联搭台银行唱戏,实则是银联自己要唱这出戏,而拉着各家银行来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