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八珍汤
○许石林
有一出戏叫《八珍汤》,我喜欢听赵葆秀的那段“问苍天我欠下何人业怨,为什么孙淑琳苦海无边?”声音高亢、干净,气足神完,还不失老旦的衰相。赵葆秀的嗓音共鸣很好听,一个落魄老妇人的绝望哀叹,被极其抒情地表现出来,闻之令人动容。剧中的老妇人孙淑琳是山西平阳人,会做山西名小吃“八珍汤”,人的味觉会有记忆——遭离乱家人失散,她的丈夫和两个失散多年的儿子时常想起母亲做的“八珍汤”,由此展开了曲折动人的寻亲故事,其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品善恶、德养厚薄,一一呈现,最终就是靠着一种对“八珍汤”的味道记忆或者说生命记忆,一家团圆。
故事不算新鲜,这也正是旧戏曲的编剧法门——演熟不演生,尽量把故事套路往观众熟悉的那方面去贴,省去了编故事的麻烦,还为观众铺垫了看戏的熟路,留下的空间,就交给戏曲唱腔、表演的抒情去尽情地表现。观众看戏,由于知道人物故事来龙去脉,只是在唱腔和表演里寻找印证,跟着角儿的引导,自己在心里演绎一遍又一遍而已。
我在太原吃到过“八珍汤”——
我没想到太原的冬天那么冷!从酒店出来上街,一阵冷风吹过来,把我吹得往倒退了两三步,不是自动退步,而是被风推着倒退,也可能是没有思想准备。出外吃羊杂汤——太原叫羊杂割,这名字听起来豁豁有声,激起了我的食欲。吃羊杂割的时候我还纳闷儿:这地方纬度在北京以南,怎么这么冷?风这么大?
后来一查地图,发现太原差不多和陕北的佳县在同一纬度上,那就比西安冷多了。加上太原西北向是开阔的,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冷风猛烈而毫无阻挡,比它更北的石家庄和北京由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阻挡,反而温暖得多。
第二天一早,朋友派司机小马开车拉着我到处转悠,小马问我吃什么,我说吃太原最独特的小吃。小马说我带你去吃头脑吧。我没听清,就跟他去了。车子到了一处有点仿古建筑样子的饭馆门前停下,我连店面招牌都没看清就赶紧钻进去。里面人很多,大都是裹着厚棉袄缩着脖子哈着热气的,让整个饭馆都显得臃肿起来。小马去买票,我跟着他在后面看,看见门牌的黑板上白色粉笔写着:头脑;黄色粉笔写着:稍梅。再无其他。
坐下,小马端上来两大碗,说这是头脑,你尝尝,太原人冬天都爱吃这个。每一碗头脑,配一小碟腌韭菜。我先尝了一口韭菜,咸得不得了。那碗头脑,很像陕西人做的沫糊,即河南人说的甜面汤,但颜色发青,上面浮有油花,闻一闻,是羊油,用筷子一搅,里面有山药块、羊肉,尝一口,觉得味道有说不上来的怪、有酒味、羊肉味。小马说;傅山你知道吧?就是傅青主!明清时期有名的书法家,太原人!也是个名医,这是傅山专门为他母亲研制的冬天滋补身体的药膳!里面有很多药材,冬天吃了暖和。你尝尝,要就着腌韭菜吃,才好吃。
山西朋友说,头脑,就是八珍汤!这个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戏曲根据头脑衍生一个八珍汤,极有可能。留给方家考证。戏曲里所谓“八珍汤”,其八珍,实指八种材料,更多的是虚指,即形容材料丰富:有可能不够八种,也有可能不止八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寒冷的地区,材料药性都是有温补的。
2009年6月29日赵葆秀:八珍汤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