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治国理念与《管子》的国家商业
中国数千年来是按不同职业进行横向社会分层的,这就是四民分业的观点,大体包括士、农、工、商四类(东汉班固以前很少讲儒家士大夫),他们是平等的。在中华文明形成期的周朝,人们将商人同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一道称为“大农”、“大工”、“大商”。认为商业和商人是国家的根本。
西周治国理念的重要典籍《逸周书》在总结文王的文治武功时称国有“五大”:
一,大智指行用谋略
二,大武乃收敛勇力
三,大工是操劳工事
四,大商为流通货物
五,大农即借贷粮食。
原文:《逸周书·文酌解第四》原文:一大知率谋,我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
古籍《六韬·文韬·六守》引用周初姜太公的话说: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投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
(译文:太公说,这三件大事就是大农、大工、大商。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助合作,粮食自然会充足;把工人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相协作,用具自然会充足;把商人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通有无,财货自然会充足。三种行业,各得其所,人民无忧无虑。不要打乱这种区域经济,不要拆散他们家族组织。臣民不得富于君主,城邑不得大于国都。
《六韬·文韬·六守》所讲的,一方面商人是国家的"三宝"之一,另一方面"臣无富于君"。关于中国"以人为本"的商业社会,《六韬》中论述得过于简单,《管子》一书论述就很详尽了。
《管子》认为,人民是国家强大的根本。最早谈到"以人为本"的《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强调了国家整体,而不是部分势力强大的必要性:
上面权小而下面权重,国土小而都城大,就将有被弑之祸。做到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的,才是治国的最高水平。如果天下有两个天子,天下就不能治理;一国而有两君,一国就不能治理;一家而有两父,一家就不能治理。法令,不发自上层就不能推行,不集中权力,就无人听从。尧舜之民,不是生来就是好百姓;桀纣之民,不是生来就要作乱的。所以治乱的根源都在上面。霸王之业的开始,也是以人民为本。本治则国家巩固,本乱则国家危亡。
原文:夫上夹而下苴、国小而都大者弑。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抟不听。尧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理乱在上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所以,《管子》一方面强调商人是国家的柱石,另一方面坚决反对贫富严重分化,"商贾在朝",资本腐蚀社会,人剥削人,像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导致社会结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