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框架亟待修改


 

监管框架亟待修改
 
时下对产生当前金融危机颇为流行的是对“贪婪”的谴责,这似乎只是对危机的肤浅反应。经济学家的职责是从情境因素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而不是与传教士及政治家一争高下。作为开展一项更富成效的分析的预备步骤,请先回想一下,就在不久前,“日本公司”(Japan Inc)、莱茵河模式以及其它国家或社团资本主义制度被誉为是比以市场为导向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更优越的资本主义制度。此后,在确凿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掀起了放松监管的浪潮,而欧盟则在里斯本议程(Lisbon Agenda)中为自己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
 
面对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财政压力以及日渐老龄化的社会,许多西方经济体已开始着手改革它们不堪重负的福利体系。“金砖四国”的增长加速,得益于政治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中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改革越深入,长期的发展速度就越快。诸如此类的举措降低了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有害偏好,扩大了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作用。当前的危机意味着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释放企业家资本主义的活力,从而挽回金融危机造成的GDP下滑局面,消除危机管理措施,特别是大幅增加公共债务,遗留下来的负面效应。
 
能否将此次危机解读为纯粹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更多的公开干预?对以下事实达成共识很容易:许多经济体出现了杠杆作用增加和资产泡沫,以及大型金融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犯下了严重错误。但症状不该与病因相混淆,而严重分歧就出现在对病因的认识上。金融机构与市场是在由公共机构创立并维护的宏观经济、监管及政治框架下运作的,因此凭经验事实不难得出,这个框架存在的严重缺陷引发了当前危机。
 
同时,还可以再进一步分析,美联储在本世纪初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储蓄过剩,两者对金融危机的贡献孰大孰小。如果美联储采取更具限制性的政策,虽然经济增长在初期会比较缓慢,但过剩储蓄额的增幅将随之收窄,金融失衡的积聚速度会更小,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也就会更轻。过剩流动性导致强有力的短期激励措施在金融机构中颇为流行。
 
人们分析当前危机的教训,应该重点关注,如何修改金融市场的宏观经济和监管框架,从而降低产生危险繁荣及其衰退结局的风险。有助于推动大型金融企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应该被识别出来并完全废止。这些提议与改造市场资本主义的宏伟计划毫不相干。但由于每次危机都会对公众信仰造成冲击,因此危机可能带来政策后果。在民主国家,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作出各执一词的解读,并通过媒体传播。谴责市场、并呼吁加强政府干预的论调,虽然经验依据可疑,但能够煽动情绪,因此可能流行起来。这将损害受危机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政府加强管制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可能得到不少好处。富有活力的企业家资本主义没有真正的外敌。人们的幸福和尊严应该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这应被视作行动的号召。而急迫的且要花大力气做的则是修改金融市场的宏观经济和监管框架,非如此不可抗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