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 爱亦无痕
一说起父母、老师和孩子的话题,很多人自然而然想起一个字——爱。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爱哪能那么轻易说出口,父母对孩子是这样,老师对孩子更是如此。
生命的产生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奇迹,人由此产生了许多柔软的东西,这些柔软的东西有时牵得心疼疼的、暖暖的。我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却要学着对自己创造的生命负责。我读过一些婴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粗略地懂得一些婴幼儿成长的规律和阶段特征,可当孩子充满好奇地打量着我和这个世界时,我仍被他目光中那纯粹的执着所震撼。孩子由躺着到能够侧卧、俯卧抬头、坐起、移动身体直至爬行,再到站立和行走,随着视野范围的不断扩大,探索的事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孩子从咬、摔、扔,一直到开始通过更加复杂和精细的敲、打等各种动作来探究他所接触的任何东西。我望着孩子从探索事物到开始关注成人所做的事情,再到开始扮演成人以及他们认为可以扮演的一切。我似乎听见孩子说:“妈妈,我是一颗种子,你浇水吧!我要发芽了!”我似乎看见,在我浇水之后,小树渐渐地长高了,渐渐地长叶、开花了。
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措不及防地望着一个又一个惊喜的出现,然后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这些惊喜。儿子从我这儿得到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还有我温和、鼓励且充满爱意的目光,而我却从儿子那里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知道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及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获得了工作所需的大量知识。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问先生,你和儿子在一起收获了什么?他居然很严肃地开始思考。
想了好一会儿,他说:“和儿子在一起,我说话必须算数;和儿子在一起,我更加注意克制自己;儿子问题很多,我跟在他后面也学到很多……”那严肃的神情中隐含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敬畏。
与孩子一起成长使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老师,爱孩子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给每个孩子公平和公正。只有了解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懂得宽容和等待。比如很多孩子在小班时都有一个说“不”的时期,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任性妄为,而只是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己更独立、更自我的思想,说“不”只是在试探自己的力量。我坚信,人的所有生活方式在6岁之前开始稳固、定型,这一时期父母必须有更多时间在场,父母是影响子女最深层、最彻底且时间最长的人。这就意味着,作为老师,你不仅要去教育学生,更要去影响学生的父母,让父母用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拼命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吗?我们出去打工不就是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吗?我们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我开始用为人父母的心理与学生的家长随意感叹起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子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有时感叹是不需要答案的,大家常常就在这看似闲聊的过程中有了收获。最难忘的是M初中毕业的爸爸拿到孩子的素质报告单后起身离开,一边往门口走一边回头张望时眼神里流露出的虔诚和尊重,我觉得那不是对我,而是对教育的态度,并非只有文化水平高的父母才能体会到人生和教育的真谛,这才是真正令我感到欣慰的。我还想起P的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外地高薪职业回到小城,心里又是一阵感激。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影响,但我感觉到孩子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我常常觉得,老师、父母和孩子都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在前面不断出现的拐角处,我们会不断遇见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惊喜,我们的欣赏和激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就是这样和孩子一起走在人生的每一段旅程中,彼此给予欢笑,彼此真诚地生活着,于是教育无痕,爱也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