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关居住环境的建筑密度与绿地率


    建筑密度,是评价项目土地开发强度和占用疏密的控制性指标,具体说来,就是所有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的总和与项目净用地面积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大,说明建筑物布置的越满越拥挤,反之则越稀越宽松。为了保证住宅建设的基本环境,现行规范对于新建居住区(含小区、组团),按照不同气候分区的不同住宅层数分级,分别规定了建筑密度的最大值。以武汉地区为例: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住宅的建筑净密度,依次不得超过40%、30%、28%、20%,多种建筑层数混合的则以两者的指标作为上下限控制值

    随着土地价格的逐年攀升,土地的开发强度(容积率)也呈现逐级上抬的趋势,现在连大多数近郊楼盘的容积率都站到了2.0以上。而部分开发商,为了节约建造成本,总是期望尽量采用低层数的规划布局,这样,如果要用六层混合十一层小高层的方式达到2.5的容积率,势必就会采取提高建筑密度、增大底层占地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结果可以想象,就是房子布置的很密,建筑进深很大,间距只能勉强达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必要时甚至还要围合东西朝向的单元,这种建筑密度超大的例子还是很常见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发商喜欢沿项目四周的城市道路,布置大量底层商店或集中商业。这种做法,往往也很容易造成整个项目的建筑密度突破法规上限。

    总而言之,建筑密度看似与住宅业主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但对于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的空间肌理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与居住区和规划与发达国家相比,总建设容量相近时,建筑密度却要大5个百分点以上,这也就是新加坡城市总建筑容量比广州要大一些,却感觉比广州更通透开敞的缘故。所以,严格恪守并尽量控制建筑密度,应当提升到创造开放的城市空间环境、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与建筑密度如影相随的,就是绿地率了。因为土地经过规划以后,通常会划分为三大块:建筑占地、绿化占地、道路广场占地,相对应的用地比率就是建筑密度、绿地率、路地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绿地率与其他两个指标是呈现互补关系,表现为此消彼涨。我国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小区绿地率最小值为30%,旧城区为25%,非住宅小区如办公楼、商业、学校等则项目按照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中的绿地率执行。绿地率应该算是直接关乎室外环境品质的控制性指标了。

    应当指出,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向纵深发展,绿地率这个攸关居住环境的指标被政府部门、开发商、设计师、购房者所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中高端项目都优先采用了高绿地率、低建筑密度的规划手法。但是,仍然还是有少数开发商不太重视甚至公然违规。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有:

1 因各种原因不愿意采取地下或低层架空停车方式,而只好在地面上大规模布置停车场,挤占了部分绿地面积,使绿地率难以达标;

2 采取前面提到的建筑密集布置以及见缝插针满铺商业的做法,也会使绿地率难以保证。

3 绿地不成系统,分散凌乱,绿地大多是用地的边角余料或者阴暗凹槽,植被生存环境恶劣,人员进入性不好,景观效果差。

4 一定规模的社区中没有按规定规划配置公共绿地或集中绿地,人均公共绿地达不到0.5~1.0平米/人。

    还有一个概念不得不提,就是由许多人的思维当中存在一个“绿化率”的概念,以为绿地率与绿化率差不多是一回事。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绿化率只是个泛指,无法统计,只有绿地率才算是正式的法规概念,亦有非常严格明确的计算标准:比如建筑物周边1.5米范围、小区内部道路两侧1.0米范围、植草砖铺地停车、屋顶与垂直绿化、1/3以上部分建筑日照阴影范围内的公共绿地等等,都只能算作绿化,而不能计入绿地的,这样说来,许多号称“绿化率40%”的项目,严格按标准扣算,也许连“30%绿地率”的最低规范要求也达不到,广大购房者和住宅业主,应该对此有清晰地了解。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