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基金经理能速成吗?


 

北京晨报:基金经理能速成吗?

来源:北京晨报 624

 

■特约嘉宾:CCTV证券资讯频道评论员 苏培科

私募研究员 刘振贤

     主持人:汪世军  北京晨报

(新闻链接:http://news2.eastmoney.com/090623,1111786.html

 

  主持人:据相关媒体报道,某些名牌大学经管学院新设置了一个研究生专业——金融学(基金管理方向)研究生班,培养目标直指目前紧俏的基金经理。两位嘉宾如何看待“基金经理速成班”的出现?

 

  苏培科:对“基金经理速成班”我不是很看好,因为没有一个基金经理是从教科书上学成的,或是天生的。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需要在市场摸爬滚打和无数次历练才成型的,现在国内的基金经理很多都不太合格。至于紧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基金经理薪水很高,从而引得很多人瞩目和艳羡,基金经理俨然已经成为赚大钱、赚快钱的代名词。一些大学投其所好,哪个职业紧俏就培养哪一类人,结果等培养出来之后,那个职业未必还继续炙手可热。显然,教育事业不能太短视,不能只重术而不重道。

 

  刘振贤: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对基金经理这一职位极为认同和看重,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基金经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市场空间还很大。

 

  主持人:基金经理是不是真的能够通过这种形式达到速成?

 

  苏培科:基金经理不可能速成,也没有捷径可走。巴菲特、索罗斯这些投资大师哪个是“课堂”里培养出来的?没有一个是。按照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投资经验和方法不具有学习价值,也不具有传递性,只具有参考价值。国外股市和基金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何人家的高校不搞一个基金经理培训班?很显然,因为基金经理不可能速成。

 

  刘振贤: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受到良好的高等专业教育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多的还是需要在股市进行长期专业的历练,能否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中领悟投资的真谛,形成适合市场的稳定的个人投资理念和模式,这才是最关键的。任何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都需要时间,速成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据介绍,相关学校推出的“基金经理速成班”的门槛并不低,三年学费十万元以上,但报名者仍趋之若鹜,这是什么原因呢?

 

  苏培科:原因很简单,就是基金经理收入高,可以挣大钱。“拜金主义”太甚,转型期的浮躁让很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刘振贤: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利益的刺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富两极分化的加大,整个社会已经呈现明显的利益导向趋势。目前基金经理年收入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在牛市中的收入更是高达数百万元,属于当前社会绝对的金领阶层,与十几万元的学费相比,其投资产出比的吸引力很明显。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很多人踊跃报名“基金经理速成班”的现实恰恰表明国人对证券投资业理解的进步,同时也表明大家对基金经理这一社会角色的高度认可?两位认同这种观点吗?

 

  苏培科:我不认可这种观点。其实这种盲目的追随恰恰表明了国人对证券业的陌生,而不是成熟和进步。就像市场里面的跟风炒作一样,眼下虽然是“涨”的,但当很多人盲目跟风之后,结果就会发生变化,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刘振贤:至少从经济收入角度来说,社会对这一社会角色是非常认可的。但基金经理的职业美誉度还有待提高,中国基金行业也非常期待“巴菲特”的诞生。

 

  主持人:“基金经理速成班”的正面影响在哪里?负面影响又在哪里?如何取正去邪,两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苏培科:唯一的正面就是培养了很多金融爱好者。负面影响在于大学的理念和导向很坏,从一开始就给外界和学子们传输了 “急功近利”的理念,谁都想一步登天,结果却是大多数人都眼高手低,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其实,学习金融学、投资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只要长期从事金融实务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资金管理业务,以后就有希望成长为优秀的基金经理,没必要去花高价凑那个“基金经理班”的热闹。

 

  刘振贤:正面影响在于,通过宣传和引导,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基金行业,对基金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有利。负面影响在于,可能会进一步助推基金行业目前已经存在的浮躁风气。我建议,从培训师资的角度,多增加一些具有市场实战经验、教学时间又有保证的高水平基金人士,在教学上多增加些实践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