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对我们的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上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寄予了厚望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我们一些学校目前的办学实践来看,与这样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培养的人才“基本功”不够扎实。“九层之台,起于末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从事哪一行工作,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须从苦练基本功开始;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更需要从抓基本功人手。而我们对所培养的人才期望越高,需要他打下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就越深。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指出:“所谓在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到达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许多科学工作者所以能作出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在掌握科学基础理论和在科学研究上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前一段时间,在我校开展的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中文系程千帆老先生就谈到:“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培养博学通识之才,是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教学的。”并提到他的许多学生都曾告诉他,“在大学读书时曾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后来的工作中,却往往成了最生动和最有趣味的东西”。这些都说明了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性。
以前,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认为我们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似乎基础有余,而活力则不足。这种说法只道出了其一而未能道出其二,其实我们培养的人才往往基本功也不够扎实。特别是近些年来,一方面,就学校来说,面对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爆炸”,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还远远没有来得及真正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足够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全面的梳理、辨析、选择、汰换、更新和重组;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科学前沿知识,却被我们仍然置于教学的大门之外。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由于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些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或心浮气躁等倾向。而第三面,从教师方面来探寻,则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并没有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以致很少考虑怎样帮助学生学会从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这几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我们的大学在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上日益薄弱的趋势。有的教师常常对学生阅读、作业、写作、实验等方面的表现有这样那样的不满,甚至觉得大学教学质量有一种“滑坡”的危险,实际上正反映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