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经济学说史课


一堂经济学说史课

 

615日下午的经济学说史课,安排的是第六小组讲习“理性预期学派”。

这部分内容比较理论,比较枯燥,也比较困难。他们很早就作了准备,而且准备过程中一直很用心很努力。几周前他们跟我讨论结构的时候,我提出三个方案供参考:一是最安全也是最省事的道路,按照以往的一般结构,从渊源、核心理论、影响三个角度来讲。但是,为了实现我所说的内容拓展的要求,希望在讲渊源的时候强调一下与现代货币主义的关系,在讲理论的时候将几个基本假设讲深入一些,在讲影响的时候强调一下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二是一条比较激进也比较困难的道路,可以将主题改变一下,主要讲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这样讲的话,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渊源和历史发展有个概略性的认识,需要对理性预期学派在构建新古典主义中的作用有个清晰的分析。第三个方案可能居于中间,在结构上还是按照渊源、核心理论、发展和影响的思路来处理。不过,我希望在讲理论的时候有所扩展。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可以介绍一些理性预期学派基本观念应用性质的理论,就像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的巴罗的“李嘉图等价假说”。我很看重的是最后一个设想。这个设想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意义。

后来,他们给我发来了提纲,内容由六部分构成:一,背景;二,理论渊源;三,理论和模型;四,政策主张;五,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新审视理性预期模型;六,评述。感觉整体结构比较合理,内容也比较充实。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之后,我同意了讲习提纲。随后,他们给我发来了课件。下面是我看过课件之后给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

1, 讲到几个代表人物的时候简单讲一下其理论贡献,讲各个代表人物的著作的时候能不能简单介绍其核心内容?如果不能介绍内容,就不需要列著作。

2  形成背景不要用时太多。考虑你们打算讲的内容很多,背景尽量简单一些。讲理论渊源的时候希望讲清楚“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可以使用一些实例。

3,讲理性预期学派的形成时,希望讲一点和现代货币主义的关系。比如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关系。

4,课件中第二部分的第五个问题  理性预期学派分析方法上的主要的特点”建议不讲了。一是时间问题,二是不讲也不影响理解(我还考虑到课件中的介绍不是很合适)。

5,整个讲授内容的重点放在假说、理论和政策上!

6,课件中对几个假说的介绍比较好。需要再具体一些,最好用实例解释之。(我后来才发现中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出清假说”。这个问题的责任在我,一是我的教材中就已经遗漏了这个内容,二是在我审查提纲和课件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7,讲卢卡斯模型时要讲清楚其政策含义!

8,讲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时,需要结合一下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

9,你们有勇气讲第五个问题“在金融危机下重新审视理性预期模型(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当然很好。但是,考虑一下将这个问题讲清楚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建议放弃。

10,最后一个问题建议更多强调其影响,尤其是对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11PPT做的不好。PPT是做给别人看的,那么多那么小的字怎么看得清楚?

12,总之,你们做了不少工作。感觉内容很充实,但整理得还不是很好。内容可能多了一些,可能讲不完。与其讲很多东西大家记不住不如强调几个方面让大家记住。如果通过讲述能让大家记住很长时间,当然最好。理性预期的核心观念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当然,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周密的假设和严格的论证基础上的。讲授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让人们了解其基本观念的内涵,最好还了解其基本的证明。建议将内容和结构再整理一下,将某些不影响主旨的东西简化,同时将某些重要的东西强化。

 

课前,小组长张还来同我商量讲不讲第五个问题。我原来建议他们不讲,一是担心时间不够,二是担心他们是否具备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看他们很有信心的样子,而且似乎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亮点,于是欣然同意并鼓励他们讲好。我想同学们也把上讲台作为一种锻炼,张有着比较好的表达能力,但她在讲小组作业的时候上过讲台,于是将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学。这是我的猜想。张一直在主动积极负责学习小组的活动,是一个称职的小组长。

第一位上台的是位女生,讲的是背景和渊源。我在此前指导中要求用实例介绍“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她做得比较好。感到有些缺憾的是,对卢卡斯和巴罗的介绍比较欠缺。我很早以前看过巴罗写的《不再神圣的经济学》,从中知道卢卡斯其实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经济学家。或者说,卢卡斯远远不像他所建立的理性预期理论那样乏味。另外,巴罗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传奇人物,他可能是萨缪尔森之后的另一个经济学天才。巴罗的学术人生具有传奇般的趣味,他的他极具冲击力的理论创新也引人入神。本来我希望对巴罗的理论贡献能够有个介绍的,但他们显然忽视了。

第二位上台也是女生,介绍理性预期学派的假设、理论和政策。我在此前指导中要求详细讲解假设,她做的比较好。在讲几个理论模型的时候,也还比较熟悉。不过,在讲自然率假说渊源的时候,我希望能提一下我此前讲过的洛克的“自然利率”观念的。在讲洛克的时候讲过他对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在这里提一下洛克,算是一种回应。另外,此前的指导中,我要求他们在讲巴罗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之后,介绍一下2004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可能因为时间过于仓促,他们找到了材料但还没有很好消化,这个问题的介绍不是很顺畅。

最后一位上台的是为男生,讲的是那个扩展性问题及最后的评价。该生对那个扩展性问题比较熟悉,思路清楚,表达流畅。由于涉及比较复杂的推导,应该将推导过程在黑板上演示的。在PPT上的演示,效果不是很好,结果讲的人很辛苦,听的人也很辛苦而且收获不是很充分。不过,这个问题确实是整个讲授当中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这个问题将整个理性预期学派的核心思想贯穿了起来,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讲解还有理论结合实际的意味。讲解者最后提出的对政策有效或者政策无效的主张保持“理性”而不是盲从的主张也颇有见地。最后的评价大概因为时间问题或者讲述者对内容不是很熟悉,显得有些仓促,有些草率。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算比较成功。至少大部分理论介绍得比较清楚,而且他们努力的理论扩展也给大家留下了印象。至少,通过他们的一再强调,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 观念带来了一定冲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知识和经验都很欠缺的学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我来说,我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复习了某些内容,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加深了对某些东西的认识,这也是不错的收获。

接着进入点评阶段。通过点评,我确实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以往的点评,总是从结构、表达等表面性的方面入手,对实质内容涉及不多。这可能反映出点评者没有真正进入现场,或者没有认真仔细听讲或者没有认真深入思考。这学期教学进入后半段之后(包括前面的小组课堂作业),同学们的点评质量在不断提高,大家不再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理论及其逻辑当中。最先起来点评的两个男生对理性预期学派的假设的现实性及政策无效性主张提出了怀疑,并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最初上讲台的两位女生作了答辩,我想她们大概把问题说清楚了,但我由于在准备随后的小结,没有注意听,也就没有听清楚。随后一个女生以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的“市场与政府平衡”的观念及这一观念的现实性对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性主张及其造成的恶劣政策后果进行了批评。小组长张起来答辩,大概涉及到凯恩斯,她说了一句“凯恩斯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位政治家”之类的话,这话给我深刻印象,让我感觉到一点刺痛。相信还有不少同学受到了刺痛,因为我听到下面有嗡嗡嗡的讨论声。接着起来点评的是杨同学。杨同学一直专心致志听讲,不论是我上课还是同学们讲习,每一堂课,她自始至终都很投入。杨同学的点评比较系统也比较深入。对理性预期假设,她表达了自己的怀疑,“理性预期要求人们有充分的计算能力,这相当于要求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成为经济学家。这是不可能的。”杨的点评中,似乎表达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某种信任。此前,杨小组讲习的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随后起来答辩的是最后上讲台的那位男生。作了一番解释之后,该同学又说了一句,“我看过一本书,说凯恩斯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我相信有更多的同学被刺痛了,下面是分贝更高的嗡嗡嗡的讨论声。

这话当然也刺痛了我。该男生答辩结束,我来进行小结。首先我对该小组的工作作了总体评价,包括过程组织、内容设计、结构安排、讲习情况以及最后的点评和答辩。说到关于凯恩斯是不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时候,我有些兴奋:“凯恩斯当然不是一位经济学家,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观念,除了新古典之外没有经济学,除了新古典经济学家之外没有经济学家。所以,连斯密都不是经济学家,更何况凯恩斯。不过,经济学从来就是研究财富行为的,而且,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那位斯密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所以,谁是或者不是经济学家不是由某些人说了算的。”

“况且,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总有其功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学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解释。任何理论解释总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我同意刚才杨同学的怀疑,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并非都是经济学家,况且也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具备理性预期要求的那种无限的计算能力。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按照理性预期的要求,我们每个人在作出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可以无成本地获得无限的信息。也许卢卡斯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1987年的时候,卢卡斯准备离婚。他的妻子提出的条件是,如果卢卡斯在10年之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将分一半给她。所以,1995年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消息传出之后,巴罗向卢卡斯致贺,卢卡斯说,你应该先向我前妻致贺,她应该比我还高兴。可见,卢卡斯也并不具备他所主张的那种理性预期能力。”

说到这儿,下课铃声响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回想刚才所说的一切。想着想着,有些后悔。刚才对卢卡斯和理性预期的评价甚至嘲弄,实在缺乏客观和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反应我的真实思想,而仅仅是对“凯恩斯不是经济学家”的断言的一种非理性反应。经济学是自由主义的经济学,为此,我相信市场,崇敬洛克、休谟、斯密、哈耶克、弗里德曼……同时,我也能理解,由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有限性,市场总是不完善的,因此我相信有限政府职能的必要性,相信凯恩斯(每一次学说史期末考试我都会要求学生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经济学家,在我心目中,凯恩斯肯定是其中之一)。在理论、政策或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凯恩斯被妖魔化的情况,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凯恩斯可能在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复活,但不论兴起或者沉沦,凯恩斯还是凯恩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被看成是新自由主义极端放松管制政策的后果这样一种共识之下,自由主义同样面临被妖魔化的困境。而我刚才那样一种嘲弄,似乎也构成了妖魔化的帮凶。

其实,对于理性预期学派假设的真实性问题,我并不是特别反对,至少,我部分认同弗里德曼所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论的正确(当然,实证之是否可能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构建理论体系来说,严格的假设前提有其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我是相信理性预期学派对构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影响的,毕竟,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确实存在缺乏微观基础的问题。我担心的是,如果同学们认同了我的那些显得有些浅薄的评价而对理性预期学派产生怀疑进而排斥,这将成为他们接受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障碍。

我本来想在随后的课堂上将这个想法向大家表达的,但后来的几次课一直很紧张,直到课程结束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