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厚黑”学
生活中人们吵起架来,最让别人难以反驳的有两种逻辑:
一是自己先抢占一个“道德高地”——我就代表着正义、廉洁、爱心或敬业,谁敢反对我,就来试试吧;
一是将对方装进一个象征丑恶的“筐”里——种种蛛丝马迹都证明了你的卑鄙、恶劣、丑陋、下流,你就是那个偷斧子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两种做法,都是走极端,或认死理。而对于这样的人,正面是很难说服的。如同一个妻子一定要每天监督着自己的丈夫,无论丈夫如何的表现,在此时的妻子看上去都是装模做样、老奸巨滑,这还让人如何辩解?
“厚黑学”也就是这样一种逻辑:那些成功者就是个个都“厚黑”了!人生中不“厚黑”就是不行!
这种言论最容易获得廉价的捧场,因为它是站在众多“小人物”的立场上,向权威形象或概念发起挑战。这同每天晚上的电视肥皂剧上充斥着“灰姑娘过上了幸福生活”、“穷小子走上了成功之路”之类故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就因为“灰姑娘”和“穷小子”的命运最能激起全社会的共鸣,制片商便只能沿着这种路线一走再走。不信谁敢拍个“大款比民工更有道德”、“贵夫人战胜了穷姑娘”这样的题材试试?不被人骂死才怪。
何况,也没有一个制片商做如此赔钱的买卖。
任何社会现象的背景因素都是复杂的,绝非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便可说明。但往往人们喜欢抽象提炼出一些哲理性的口号,作为自我激励或唤起支持的核心理念,譬如“有志者事竟成”、“历史自有公论”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仅仅如此说说是可以的,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我们看“厚黑教主”举出的典型例子:
曹操的成功只是因为“黑心”吗? 即便在当时,比他更草菅人命的豪强多的是,但那些人为什么没能同样取得与曹操比肩的业绩呢?在这里并非要说曹操有什么好——“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最要不得的——而是说曹操是个很复杂的人,他的成功也是由许多因素而构成。
比如曹操爱将,不是一般的爱,而是到了连敌人的大将都喜爱的程度,这有时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也正是他不无可爱的地方。又比如曹操在战略上始终有全局观念,并未打过很伤元气的败仗。即便赤壁那样丢脸的场合,也不是像刘备似的被陆逊烧—下便一蹶不振。“演义”中的曹操是被作者太漫画了,让他三天两头地狼狈逃窜。所以很多人尽管在幼年时喜欢过诸葛亮,但越到成年便越喜欢曹操。
刘备的成功只是因为“厚颜”吗?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草根企业家”成功道路的问题。在很多实力不足的时候,刘备的做法固然可以理解为“厚颜”,而换个角度也不妨看成是能屈能伸、委曲求全。刘备摔孩子,就一定是虚伪透顶的“邀买人心”吗?其实类似的行为,我们在现实中也能做得出来,无非表达一种爱惜属下的心情而已,并不过分。再说他临终前对诸葛亮“托孤”,并表示倘若这孩子实在不成,丞相你就取而代之算了。
很多人将此说成是刘备以心机加权术制约孔明到了极点的表现。但话又说回来,刘备从当年求见孔明时也就是这么客气的,然后一生都唯丞相所见是从,临终前再将此信赖彻底展现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换了你我是刘备,又能讲出比刘备更高明的话吗?
在三国的核心团队中,刘备的这支团队还是相对有人情味的,这我们得承认,这种凝聚力所产生的攻坚力量,远远不是一个“厚颜”所能概括得了的。即便你非要认定刘备一生都在伪装,但一个人能彻头彻尾的装一辈子,那也就是没装了,这功夫也是多么的了得,换了你我,做得到吗?
当然,平时将刘备拿来开开玩笑甚至开涮倒也无妨,但倘若一定要将其行为模式认证为“厚颜”经,并上升到人生真理的高度,那也是一件差之千里的事,不能乱下结论。
暂时摸不到规律就不再相信规律,则迟早会受到规律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