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散文
01支持散文探索
散文是最基本的文学样式,难度反而很高。说散文宜精细,可有人貌似粗头乱服,却能回肠荡气;说话语宜新锐,可秋雨的道士塔与三峡,怎么看都像瘪三;说散文须真情,可天天说父母兄弟,人人说父母兄弟,情再真也千人一面了;说散文可载大道,载着载着,陷入假大空的圈子,除了所谓的文化、知识、技巧,真性灵未必载进去了;说散文宜美甚至唯美,可美不是瘪三,一两件华丽衣衫不能装扮起来......只要写作,就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探索必不可少。只有安于平面复制、人云我云、日复一日制造一点表浅感动的写手,没有这种痛苦。
宜昌散文界有几大高手,尤其符号杂文,不惟“民心写民意,史眼观史潮”,睿思敏捷,发微深邃,意在言外,妙语如珠,直指道义、良心、官场、社会中的那些黑洞,而且仁爱宽厚,文中慈祥流溢,为杂文家所不多见,于杂文史应着一笔。而温新阶、甘茂华、韩永强、李华章散文,亦成气象,惟有时不免稍有自我重复之嫌,而且一旦写得多,很难不流于模式。
杨朔与秋雨,文字都不赖,话语却并不精到,既有套路问题,又有时代精神病症。沈从文、孙犁、贾平凹、余光中、董桥散文都有自己特点,比杨朔与秋雨高明,但私以为陈瑞献散文更胜。陈瑞献散文写得不多,却好。
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好不好不只在文面,更重要的在文里。言之有物,发自胸臆,且精神积淀与份量摆着,即使初入世者难以理解,应者无,合者稀,也不能说它没价值。总有一二知己引为知音。雅俗共赏不错,但不是每篇文章都应如此。读者学问、经历、爱好各有不同,不妨各取所好。而一个作者,必须知道自己前进方向;一个评论必须明白人家在什么档次,不能纯以当下的爱好为准则。
探素是艰辛与孤寂的,并且冒着失败的风险。不探索,固然安全,却也失去创作乐趣。创作本须不断发现、提高、进步,才会有所成就。不再探索,创作生命也就终止。一个作者,重要的不在眼前能否写出很好的作品,而在不断地突破自己,向艺术颠峰进发,即便终生不能到达期望高度,也值得敬重。而以“写着就快乐着、写成啥样就啥样”为由,不断地重复别人和自己,不过是一种懒汉行为。快乐的法子很多,何必挤在文学小道上折磨自己?
就艺术的规律看,朴直归真,灵通圆润,仍是散文最终归途。剑拔弩张,花样用尽之后,还是要看真性灵、真学问、高境界,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粉饰”。真善美最简短也最丰富,堆砌不真善美,怪招作用有限。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何等冷静沉着,惜字如金。字面无处有我、有理、有情,文里无一处不有我、有理、有情。无怪于被誉为日本美感教育的经典之作。他学生川端康成《伊豆的歌女》继承了这种美感风格,日本其它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品,也受着他的影响。中国固是散文大国,而近现代能有如此大影响者稀。一谈文学,又只能说《红楼梦》了。
02从灵魂有双手说开去
所引的当金垭原文是一个写手对散文认真思索,够不够开宗立派的宗师之言不要紧,要紧的是我认为他的探索对散文作者有针对性,有帮助。
“ 散文从来是散文家的故意作为,是“灵魂有一双手”拿到的艺术品。”
确实,即便原生态散文,亦有艺术的故意。自然主义的写作流向病态自然甚至被自然完全牵了鼻子的时候,只要他写,必然有故意在其中。高明的写手表现得非常自然,每个字却是长期积累、用心良苦的结果。先前我在网上,常碰到资质非常不错的网友,帖子过于随意,还津津乐道于任其自然,充分享有话语权,不肯检点写作姿态,深入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散文不能写啥是啥,要伸出灵魂的手拿东西。这与保持原生态审美情调,是两个不同问题。艺术家的作品也会有粗俗的语言,那是情景的必要,而且决不是照搬生活。灵魂里伸出手来,通过手拿到艺术品,当金垭比喻形象。这是一双不肯安分的手,接招仔细点才是。
“灵魂有一双手,而灵魂本来超越了国界地界身份,它的手就一定能够拿到公允的东西。”
灵魂之手抚精神之痛,搔精神之痒。精神无国界,散文走向久远,要触到更多人的精神痛痒,进入灵魂共通的领地。人类精神,小区别大共通,表象区别本质共通。文学本质上无关
乎民族、性别、职业、宗教的不同,作用于审美情感和心灵历程。作者要找到更大范围进入灵魂的通道,并借助文字表达在作品里。在人神共惑的精神之域漫舞,靠手的艺术创作,更靠灵魂的容量与质量。在创作过程中增加灵魂的审美积淀,才能拿到公允的东西。借湖北作家张祖慰的话,审美信息压同物理势能一样,从高端流向低端。
“不错,散文参与交流过,可是它又同时做过别的,如:审美。确切说,散文借助“媒介”作用将美学意义固定下来并过渡给读者。”
散文的功用包括传播、认识、审美。三位一体,不曾分割。习作散文只具某一个功能,或是认识的局限,或是能力的限制。心有余力不足的情况人人都会遇到。审美亦因作者与读者的经历、积累、境界不同而具差别,无处就是美的所在,无处不是美的所在。找到自己能够将美传达出来的材料、技法、文字和意蕴,就成功。作品是否成功,由艺术创造力决定。除了底气、积累,还有把握问题,甚至有时机问题。同样份量的作品,人家出到前头了,光环肯定属于人家。好的作品,内行会有基本评价,但不一定叫好。各人的欣赏标准、习惯、经历见识不同,必定见仁见知。有修养的内行会说,我不喜欢你的风格,却尊重你已付出的劳动积累。普通读者则以我喜欢就好、不喜欢就不好标准。文学有很大风险性,是南野所说,我很赞同。文学没有固定的场所,作家没有一定可以达到目标的保证,没有大家一起喜欢的理由,一切都是相对的。因为不定因素太多,成功的机会有限,才有搏击的魅力。
“霹雳散文只立派,不排斥。既有此派,自然有彼派。还有,只表主张,不作论辩。”
开宗立派的宏愿很好。趁年轻要有此志向。很多作家在网上网下立派,其中“游戏文学”比较火热,从理论到创作,团结了一批人,还有传统杂志作阵地。新散文五六年来团结了一批锐意散文家,出了几次年选,杜鸿就在其间。诗歌红色写作也非常有成效,称为自由诗歌的中坚。我为故乡网主编《新汉语时代》文学网刊时,选过他们的诗歌、文论、小说、散文。杜鸿后位写作,我提倡新汉语写作,也属一种主张。谁也不会想到此派要灭彼派。派,不过是一种激励,最终以作品行世,以作品交流。“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气由文字佐证。当然,空洞无物的意气之争不要,确有见解的申辩则是表达主张必不可少的途径。
立派了,就把自己放在火上,驾在辕上,要成气候,万苦千辛。以苦为乐的个中滋味,不涉足不能想见。
03悟道难
散文与悟道同,小散文载大道。散文与道都难言说,真正掌握,唯悟,自悟。不悟,写不出散文,明不了道。其实,学什么都贵悟,不独散文与道。而这个悟,亦难说透。自悟一些东西,需要印证,拿作品或体会,听人家意见。出身榕树下的“东方网哲”SIEG,散文亦有一手,其聪慧与锐意至今为同龄青年中少见,许多人不服气,又不得不服气。人家聪明善悟,出手品位不俗,虽未必被传统行家看好,但语言文字与胸襟摆着,不可小视。其散文集《怪圈》上世纪末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入选了《人民文学》,自然不是浪得虚名。我们曾在《问石斋》对其散文组织追杀,不是摆好,而是找其致命弱点,以期一枪致命,逼出他的灵魂,看敢不敢丝毫停留。越要好的朋友批评越是一针见血。一向狂妄无忌的他,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耐着性子听,还写了两篇自白。那时他还没发表过作品,内里心虚。他第一二篇铅字,是我推荐给杜鸿、颜铭发表的。不能说那一次讨论对他有多大帮助,起码朋友们一片真心足以使他不会忘记。讨论与自悟,二者不可偏废。
我又恬不知耻来说散文。不是我散文写得好,而是不好,总觉难,又想写,所以借此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说出来与同仁交流讨论。
04 有基本套路
散文有基本套路,最基本的是小学学的记叙文。记叙是文字基础,一件事说不清,说得没趣,写不了散文。尤其散文进入记叙时代以后,直白抒情被派司(借桥牌术语),意趣境界从细节叙述中出,记叙的艺术就更重要。究竟怎样才算好的记叙,就得看名家名作,头脑里有一百篇名作,语言有了印象,下笔会有准头。
别人的路数记住还没学会,还得写,写到能够掌握人家的精要,写到吸众家之长。虽然照葫芦画瓢,但习作就是这样,难以一步跨入高妙。
写了一百篇一千篇,如果整体上没有什么创新,仍然是人家不是自己。所以从习作到创作,是一个提升,要以自己为主,形成自己的路数,装载自己情感感悟。虽然某些方面明显继承着别人,总体上却有自己的发现与特点,不与别人撞车。
初步的创作还会与别人撞车与雷同,直到别人很难雷同你,才是一个真正的散文创作者。
突破自己则更难。哪怕自己习惯了某种表达,在精神园地种了一块自留地,却不能总是一个模样,总在一个高度。你得不断攀升,爬散文这个坡。一直爬到后面的人很多,前面的很少,才算有了成功。
爬坡中,会遇到障碍,感觉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左冲右突不能进,如行进在雪山高原,感到缺氧一样。所以得吸氧,再活剥生吞名家名作,反观自己不足何在,在艺术与精神两方面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放飞美丽的性灵,坚实艺术技巧,才能再前进。
一个不断重复自己的作者是没出息的,一个不断保持艺术创造热情与生力的作者是有希望的。
05探索的平台周期
作者是在不断克服创作高原现象中进步的。探索会经历若干平台,任何一个平台对自己都是一个展示一个记录。借用吴过评论元辰创作的一句话,好的或不好的东东,都标志着他曾经达到某个高度。而要走到底,继续下去,非得明白平台的周期性原理、尽量缩短平台停留时间、缩短高原现象的周期性不可。
吾生也有涯,散文却没有止境。前有标杆,后有追兵。虽不都想青史留名,超迈百代,但文学玩的是性灵,创作是与自性较真,可以不计成果,却不能不计较真的态度。认真的态度,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负责,不全是精神自慰。人类精神,是众多认真的探索者劳作积累的结果。没有生命投入,想不想留名都枉然,除了自慰,没有价值。散文角斗场上较量的是生命质量、生命感悟、生命灵性,竭尽心性地投入,成绩平平也算个值得尊重的运动员。散文不是不可以自慰,不是不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一个真正想写好散文的人,毕竟不属于群众性自娱自乐。所以得开动脑筋,讲究学习散文、探索散文写作中高原现象的周期性问题。
一向自我感觉良好并且每日乐观重复着自己、靠小聪明三天可以制造一部散文集的作者,也许一辈子不会遇到平台的周期性问题。愿意如此大可如此,不必为之费心。心如菩萨的评论家关心的是那些具足创作天资、写作认真而又真想把散文写好的青年施主,他们中有未来散文的脊柱。他们如不了解自己要走的路,他们正在探索中跋涉有成效而不予鼓励、有偏颇不予提醒,则有失慈悲心肠。也枉了好根苗的天资与努力。
善处高原现象,缩短在高原平台上停留的时间,缩短散文探索突破平台的周期,是散文写作应该认真对待的基本问题。
06 千姿百变看两手
散文千姿百变,没有定式。学散文如悟道,必须两手,还要整合。用艺术或曰灵魂的两手,才能拿到更好的东西。对两手亦不能固定化理解,有具指有泛指,不能靠语言说清楚,却可以择其要而言之。
就文本而言,一手是艺术表达,一手是心灵感悟。好的散文,不仅文字美,气韵活,细节妙,心灵感悟新颖独特,雅致深刻,而且感悟与表达的结合恰到好处,不增一分,不减一寸。清秀而不致浅薄,简约而不致简单,高雅而不致做作,沉郁而不致灰冷,雄强而不致霸气,技巧而不致买弄。慧光其中,明照他心。好文字长了手,能抚摩别人灵魂。但写作中,有人长于此短于彼,有人短于此长于彼,难免有所失,故有所病。散文习作者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步努力,不能忘记终究目标是要免病去俗。能以貌似粗头乱服文字,表达高妙意趣而灵动于中,高人也,私慕而不能致;能以柔美文字而致意趣汪洋者,高人也,虽慕亦不能致,是我两手功夫不到,还在学习之中。故常感散文难,须耗尽心力探索。
就积累而言,一手是“掘一口生活的深井”,翻晒自己的灵魂,一手是“行万里路,观万世书,交千百人”,偷窥别人的灵魂。蒙田自吟,卢梭忏悔,都有这两手。不入孔子不知世有先师,不入庄子不知世有神仙,不入老道佛陀不知佛道仙音妙乐,不入平常人家不知人间烟火,不入世心江湖不知江湖凶险艰危,不入自家性灵深处不知生死至理。掘一口深井,须防坐井观天,以为散文只从私情出,每日一些小肚鸡肠。寄身江湖,须防失落自我,钻入古人、前人、别人窠臼,以为散文只是重复人所共知,不知尚有自我心灵经验。掘井得日日用功,行路须时时努力,兼顾难亦是提高难。然而散文要出成绩,非得如此不可,绝不是到一个旅游点写一点观感那么简单。倘若还只能写些观感,也不妨写作,有超迈别人观感的心,计以时日,自会求变,用上两手。如果一团作者都挤在旅游观感上写着差别不大的文章,则大不妙,其中很多作者会死掉。如想坚持下去,得寻活路,求变化。
就用功而言,一手是继承,掌握模式才能粉碎模式,一手是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打碎模式创造模式再打碎模式,直至没有模式,言出即美。凡前人流传下来的散文,必有其高妙处,问题不在他究竟好到何等程度,而在我是否能够超迈他,超迈了就不必客气,仍旧在意,走自己的路好了。没有达到他那个水平,就得谦虚一点,老老实实学习练习。入别人模式出别人模式几个来回之后,创造更为重要。一篇散文总得有几个显著特色才能立住,比如素材好,故事与细节本身感人,哪怕艺术加工不多,也能立住,本色取胜,比自作高深而空洞无物好。又感悟新颖奇特,见解不与人同,若不失之偏颇,也可立住,给人启迪是散文重要功能。总之,找到立足的理由就可以放开怀抱写。但从长远来看,仅仅这样不够,必须探讨路子与风格,必须有个计划,一个个阶段探索,不要始终拘泥在一种模式上。给人的印响一固定,这种模式就走到头了,必须粉碎从头再来。两手交替,一段时间以此为主,一段时间以彼为主。
SIEG说的双螺旋式上升,就是这么一种办法。
还可以列举很多两手,并且每一手中又可以找出两手,螺旋缠绕。这里不过是提个醒,作者清醒,自会悟到自己该如何探索、调整,走一条上升之路。
07 散文也有三重文本结构
1998年,我在回复Sieg《红楼梦的两个半圆结构》时,提出小说的三重文本结构,得到Sieg、眼镜蛇等小说著者的认同。其主要意见是:第一层面:故事、人物,常规文学理论所说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活动着;第二层面,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社会原因及一般的文化认知、审美感受;第三层面,支持人物及作者的艺术观及深层感悟,尤其是人生悖论带来的智性悲剧。
悲剧美是希腊诗剧的重要特点,一般人认为中国没有悲剧,其实不然。悲剧也分三类,一是个性格悲剧,由人格缺陷造成,如张飞之死,主要是性格暴戾;一是社会悲剧,如窦娥冤;一是智慧悲剧,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诸葛亮等,事先他们是料想到了结局的,但为某种责任与信仰,义务顾反。
所谓智性悲剧,是指清楚自己所为仍不得不为的悲剧。智性悲剧审美价值高,是因为人都面临悖论,惟嫌抉择而不得不抉择。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散文也存在三重文本结构。一是事本,即题材与素材,一段饱和审美情愫的阅历,足以醉倒一车同路人。二是学养,与题材、素材紧密相关的知识、感悟少不了,多数人仍需要从文本中吸取知识与经验,闲笔有时不可少。三是底层的灵魂支撑,赤裸的是什么样的灵魂,靠质感、新颖度还是空谷妙音展示灵魂的阿娜多资。很多散文,到知识与经验止了,从事本、知识、感悟的叙写中,看不出灵魂在舞动。有文字表达功力问题,但重要的是没有赤裸灵魂而舞的习惯。并且,那个灵魂应在至性至灵的层面上跳着自己的舞蹈。
三重文本不是孤立地作用于散文,而是巧妙地贯通在一起。眼镜蛇正是悟通这个道理,才提出小说的后位写作。其意是让人物在前面跳舞,灵魂在背后指挥,隐藏得深刻巧妙。散文亦如是。尤其是叙事散文,不可能有很多直白议论和抒情的机会,叙述者的灵悟只能在叙述与描写情景与活动的过程中隐性流露。议论文也须形象而技巧,很难硬贴上去。
散文第三层文本结构用功最难。我们说蒙田忧郁,德富芦花清奇,董桥有文化遗老情愫,余秋雨有点买弄,陈瑞献不食市井烟火,其实都与他们内里的审美情愫相关,不只是文面的处理。通俗文字终归通俗,那怕雅致到极处,也是些小情怀小感悟,很难与大师齐肩。这里又有一个选择问题:“我不想当大师,就写小情感。”当然可以,能写什么写什么是写手权利。不过,从散文探讨角度,总不能忽视有大师级人物在那么写着,他们的灵魂舞动在人类更高的精神层面。要在有限的文本中,融入有质量的精神感悟,只能多读多写多悟。
说第三层不可忽视,并不是说,第一、二层面不重要。恰恰相反,前面两个层面不过关,第三层面便无所依托。现在网上网下,不少散文作者停留于第一二层面,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习作者第一二层面也没过关,仅靠爱好支撑,是另一个方面。个人须根据自己的状况,解决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说此忘彼,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按三重文本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散文创作趋势中的问题,可以明白别人和自己应从何处努力。由于没有结合具体作品,
这把刀如何用,须得琢磨。千万不要拿起乱砍,砍死人找我:“这刀是你的,你负责!”
08 玩转脑球
许国泰是中国创造学的泰斗级人物,又是三流诗人和二流散文家。他的魔球理论,被誉为继奥斯本头脑风暴法、戈登统摄法之后的第三大创造技法。由此成书《快速构思法》,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他的政治抒情诗《华主席,三军战士向您敬礼》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传遍大江南北。他把魔球理论应用于散文创作,下部队不到两周,写出15篇报道和7篇散文,均在国家新闻机构和文艺期刊发表,其中《网金》被许多散文集收录。他只是基建工程兵报科技版编辑记者,采写陈景润新闻却被转发最多。他提出散文快速构思法,在散文界引起瀚然大波,韦君宜、叶永烈等相继撰文参加讨论。天津一所中学将其快速构思理论用于作文教学,出版了教研成果集。提到新时期散文,不能提这次大讨论。文学变革,不知包括技法和意识形态,还包括艺术思维。他是艺术思维变革的发起者、冲击者。
80年代初中期他创造这些成绩时,刚刚三十出头。参军前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如果不是善于学习与创造,绝对不会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我与他是战友,曾工作于同一机关的上下楼。“玩转脑球”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他辅导部队作者的办法是先给你吹一通,然后给一个小时,写一篇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散文,不少于1000字。想学就这么练,练到不费吹灰之力。放不开环抱,会被逼得汗下如雨。我很赞同这种快速进入创作情境的训练方法。虽然散文不仅是技法与发挥问题,但这样训练,可以让人放开思路与怀抱,迅速掌握散文的基本套路,充分发挥已有的艺术积累,在现有的文学功底上,创造自己最好水平。
常态人写常态文,非常人写非常文。欲写非常文,先做非常人,这大抵是没错的。非常人有非常境,性灵无拘,怀抱开朗,善用脑筋,先天慧根与后天知见振发,自然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并且言之有物,常多奇想。性灵流露,贵有真美,与搜索枯肠、半夜苦吟出来的匠人派意趣大不相同。姜祚政为什么买烟轰动天津、玩石带动三峡石产业、玩回文诗姓名诗与指书又能登峰造极?玩转了自己的脑球,技艺自然容易精熟。
为人老实巴交一点好,不失自己的原则。为文却必须灵动飞舞、恣意汪洋,不然不足以契进他人头脑。不在人类性灵高妙处,何来光华四溢文?现实人格与文化人格不能等同,有交互,有不同。现实人格平等,文化人格要有相同质量才能平等,否则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与大师齐肩。实际不是,因为水涨船高,大师总超于众人之上,才被公认。想当大师,要拿文化人格与艺术成就较量。
常见许多散文作者玩不转自己的脑球,放不开怀抱。或埋怨自己不够灵性,基础差;或拘泥于情感道德约束,不敢越雷池半步;或站不到前沿,满足于眼前所见、现在所知;或平常关注不够,下笔才搜索枯肠;或自喜于已得,不善继续探索,千百遍重复自己。如此等等,都是艺术思维活力不够的表现,其创造力自然受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建议不妨把创造心理学、思维发展心理学找来看看,先把思维打开、怀抱放开再说,内里发光的金子没找出来,向外寻找,有金子也难发现。
陈瑞献、林清玄这样一些有灵气的艺术家,写着写着,会放下创作,突然去静坐。因为达到一定艺术境界,再要冲刺,光靠许国泰那个魔球理论所揭示的显意识创造技法不够,要灵悟,得把本真唤出来。确有一个特异功能场,能够作用于魔球创造技法。鉴于此,我在199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中提出第四大创造技法——四维创智方法,在灵异思维场中展开魔球理论的技法,效果会更不一样。静坐,不在坐在静,不在静在静中生慧,不在慧在于念不起、见性不乱。许多艺术家放下手头活去静坐,找的是这个。这个找到,知见会大不一样,心中的结会自解,人生世事,别有悟知。真正的诗意从此中来。说散文,不仅要就此说此,有时要就此说彼,才明白什么是“诗外功夫”。
无论如何得把脑袋磨得精光,榆木脑袋里面出榆木,玛瑙脑袋里面出玛瑙,灵光脑袋里面出灵光。磨不磨,在自己。
09 灵魂合着音韵跳舞
何立伟有个中篇《老何的两个女人》,一个真实,供他居家过日子;一个虚空,供他奇思幻想做白日梦。追杀SIEG散文时,我说散文也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生活中作者的真实情感,一个是幻想中作者的空灵想象。前者是后者的肉身,后者是前者的灵魂。没有肉身,空灵无所依傍;没有后者,大白话也成散文。两个女人,妖冶而真实,合着文字音韵跳舞,迷得小生不知归处。好散文莫不如此。
汉语的最大好处是音韵铿锵,节奏明显,朗朗上口。用得好会有各种节奏的音乐感。尚读《过秦论》《与贺知章书》《宴桃李春风百花园序》《报任安书》《前赤壁赋》《醉翁亭记》等散文名篇,即使不理睬作者两个鲜活的女人,也感到妙不可言。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文字。
什么是好文字,状物抒情,引人飞腾,是其一面;简而不单,繁而不赘,张力十足,言及意外,富有个性色彩,是另一面;节奏明显,回环跌宕,或柔或刚,有隐有显,讲究转折与布白,又是一面;字字似在作者情感里泡过很久,从心灵深处奋勇而出,或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或奔腾咆哮,撼人灵魂;或沉静冷美,无些须躁动;或宣泄奔流,如泣如诉。总之是音韵十足、气息夺人、极富表现力的那一类。
两个女人合着好文字跳舞,实际上说了散文三大要素的整合问题。一是表达的功夫问题,是否具有音韵美感;二是情感的真实性问题,是不是从人生实感出发,生命的真才美;三是空灵想象,有没有奇思异想万古诗意在心头。很多散文写到作者真实感受就止了,没有达到人类文化意义的想象,味道就差一着。真正的风骚、苦痛,不是现实中的,是灵魂上的、人类心灵共同处的。透骨的美出于第二个女人。
两个女人在不大的文字空间跳舞,要和谐要好看,全在于作者的调度。面壁须得十年功,不当十年调度,很难让两个女人和谐相处。老手一江秋水一上宜昌文坛,博得满堂彩,因为他
不仅有爱抚了许久的两个女人,而且当过十年以上文字调度,所以他的散文,风骚十足。散文如此,诗歌、小说何尚不如此,只是具体的调度功夫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