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频频打架
自去年底中国出台4万亿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民众对经济数据的关注可谓空前。从前5个月的指标看,一方面是GDP在全球一枝独秀的6%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一些指标的不断反复,和一些指标之间的明显的矛盾和打架现象。比如,以最新的五月份的数据为例,工业增加值高达8.9%,这在当下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然而,与此对应的,却是CPI和PPI不但连续四个月双双在负数区间运行,进出口的继续下滑,用电量的继续下降,企业利润的继续回落和民间投资的继续不振。
这样,货币的一面是,财政收入在下降,企业利润在大减,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依然没有大的启动的迹象,估计上半年全国待业的人数将超过4000万;而货币的另一面,却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信贷增速和经理人采购指数的强劲上升。一面是火焰,经济在回暖,一面是冰冷的海水,一些指标很不乐观。如此大范围的数据背离究竟昭示着什么?是意味着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还是统计数据的造假?是经济结构调整所致,还是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经济的深层矛盾?特别是,我们看到,历来被证明和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用电量,在GDP月度增长保持6%以上的情况下,却掉头向下,令人大惑不解。
用电量背离之谜
用电量一直被认为是最能真实的反映宏观经济变动情况的先行指标。据数字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GDP与用电量及装机容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8,经济总量指标与电力总量指标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以上一次积极财政政策为例,笔者简单举几个数字: 1998年全国GDP增长7.8%,用电量增长2.8%;1999年 GDP增长7.6%,用电增长 6.6% ;2000年经济8.4%,用电量9.7% 。可以看出,用电量和GDP增长是正相关,不会出现负的。据估算,用电量每增加1%,中国GDP相应增长1.13%。
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语境下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比如,在2008年10月、11月、12月,国内火电发电量分别下降5.3%、16.6%、12.4%,而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为6.8%,为季度最低,只是2007年全年GDP增长的一半多。今年1月,社会发电量同比下降仍达到12%的水平。3月份用电量一度出现增长的迹象,这被视为经济触底回升的证据而到处宣扬。但4月份用电量重回下降通道,同比减少3.55%。用电量前五个月和GDP增长基本是背道而驰,令人诧异。
对于用电量的这种背离,官方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的“正常说”。李晓超首先表示,这种背离直接从统计数据无法进行解释,但他同时表示,出现背离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他并以日本和美国也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来反证这种背离属于“正常”。第二种解释是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产业结构调整说”。他们认为,用电量与GDP增长的背离,是实施产业调整的结果。比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分析认为,两者背离首先可以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上找到原因。数据显示,一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加3.5%、5.3%和7.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第二产业2.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46%,下降到今年的44.1%。这反映在电力消费上,一季度全社会的用电量同比减少了324亿千瓦时,其中主要是第二产业。但同时,第一产业的用电量增加了9.78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量增加了70.17亿千瓦时。
其实,无论是李晓超的 “正常”说,还是国家发改委的“结构调整说”,用于解释这种背离的确有点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拿产业调整说为例,众所周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产业调整刚刚开始,用产业调整来解释数据的背离不仅缺乏常识,更有不严肃之嫌疑。而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也表明,一些投资违法进入了“两高”产业。用产业结构调整来解释用电量与经济增长的背离,出发点是好的,但很显然缺乏足够的论证过程的支持。
“数据造假”只是猜测?
对于以用电量为代表的统计数据的背离和失真现象,民间似乎更愿意接受“统计造假”之说。比如,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认为,用电量与经济数据发生背离,主要的原因是地方统计数据造假。邵秉仁举例,某西部省一季度用电量下降了9.9%,但经济增长了10.8%。
相对于邵秉仁的“商榷”,经济学家王福重则不客气的认为,在失业不断加剧(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居民收入不断下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企业投资的基础),出口(净出口是GDP的一部分)更是两位数持续下滑时,单靠政府迄今只有8000多亿的财政刺激性投资,GDP就可以增长6.5%,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因此其直接断言统计数据有造假嫌疑。考虑到中国特殊的行政绩效考核,统计数据在这种体制下的确很难给自己确立良好的声誉。特别是在地方错误理解中央保增长政策的背景下,通过数据作假,追求所谓的GDP数据的漂亮,还是比较符合政治逻辑。
尴尬之源是“复苏急躁症”
其实,统计数据出现背离并不奇怪,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如果以平常心待之,坦诚面对,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对于高层的决策和民众的疑惑的解释都有好处。但我们的统计部门,似乎依然不习惯于外界对统计数字的质疑,动辄斥之为“没有根据的猜测”,这种自闭的态度反而更不利于数据与民众的互动。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统计部门在现有的体制下无法做到“超脱”和“独立”,另一方面,和某些人一直所犯的经济“复苏急躁症”不无关系。
笔者记得,从去年年底开始,面对个别数据的好转,一些人就动辄判断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误导了决策部门。使得他们将民众的信心与主观上经济好转的意愿简单对等。其实,即使是一个人,如果一场大病,病情也会反复,指标也会背离。因此,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出现分歧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对指标打架的情况视而不见,而只对乐观数据情有独钟,看到个别指标稍有好转就大呼小叫“率先回暖”。笔者记得三月份的时候,用电量第一次出现回升,一些人就欢呼经济已经复苏,在这些人的误导下,高层到国际场合也以用电量来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复苏。不少学者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的尴尬结果就是,当面对真正的数字背离的时候,决策者自己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而当外界质疑时,更是以粗暴的指责来应对。
因此,在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各种指标冷热不均的情况下,首要的是破除经济复苏“急躁症”对形势判断和决策的干扰,这些背离在某种程度上至少说明目前经济回暖的证据依然不充分。同时,对于统计部门而言,除了在统计指标的设置和数据的“保真”上下功夫之外,恐怕也要学学公共政策解释的艺术,放下傲慢与偏见,对于数据背离现象能够做出符合自身和公众智商的合理解释,努力使自己的数据能够距离老百姓的心灵近一点,为统计数据建立真正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