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东北振兴新阶段的到来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6月1日,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本届政府首次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将于近期举行,一系列振兴东北的重大新举措即将推出。
对于九千多万东北人民来说,这是莫大的喜讯。
从2003年开始实施至今,尽管不乏瑕疵,但对于沉寂多年的东北来说,振兴战略的稳步推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举措。我们认为,其意义不仅有东北逐渐赶上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东北人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加深的失落、抱怨和沮丧的心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而心态决定一切。
自去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逐步影响到全球以来,东北经济渐次受到波及。尽管从今年一季度全国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来看,东北的实体经济因其基础坚实、抗风险能力较强、回旋余地较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部沿海外需下降的劣势,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下东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同比增长9.3%,但增幅为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最低,与此同时,因金融危机对东北地区影响的滞后性,东北经济运行二季度深度调整的机会正在加大,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继续加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工作,把东北地区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对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意义。
有鉴于此,国家结合新形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振兴战略,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长效机制,努力把东北地区培育成全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就成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政策取向。
今年以来,基于“保增长、扩内需”目标下的类似国家战略选择还有:3月2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5月26日批准实施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显然,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极其困难的背景下,上述这些基于国家战略的配套改革不但没有减缓或停止,反而在加快速度、迎难而上,这就是一个大国的自信。
上海在获准建设“两个中心”后,已经在抓紧具体落实;福建则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上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先行先试,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而《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的深圳,随即表示将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我们确信,随着一系列重大新举措的连续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这些新举措也必将帮助东北尽快实现工业、农业、社会、生态、第三产业以及旅游业等的全面振兴。
事实上,中央希望振兴战略不仅仅是为解决工业和国有企业的问题,而是要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东北社会的全面进步。
那么,东北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这个新阶段的到来呢?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调整、改革、协调的方针,坚决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并坚定地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注:此为20090602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原文,发表时http://www.sdshang.com/MMM/P_Show.asp?ID=22463略有改动。
迎接东北振兴新阶段的到来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