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论二十、论管理
我是后来转学企业管理的。在读大学时就对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看来是走对了,但当时确实也懵懵懂懂。在校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管理书籍上,自己的专业倒是花的时间少,成绩也一般般。
那时候接触外国人写的书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总是看国内的版本。像《管理学原理》就看了四个版本的。但笔者要说一句,国内许多大学编的教科书真的不行。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启发性就无从说了。很有可能把你的兴趣都看没了。同时也缺乏智慧,看的你云里雾里,不利于思考。唯一印象深刻就是《运筹学》,因为太难,内容也太多,但也很有趣,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好好啃了两遍。受益匪浅。至今大脑中都记得那本书的样子,内容也记得。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接触到了博弈论的思想,这个对我后来的思考至关重要。
后来学管理的时候,由于毕竟工作了几年,女友也能提供支持,钱不是问题,再加上同学中有开书店的,他采购书的时候是批发价,所以买了大量的书。尤其是西方的管理学著作。慢慢地开始对管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在学管理的时候,我对把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理论与著作更感兴趣。像罗宾斯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关于企业文化的书等。对于其他分支则要淡漠的多,像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虽然我也花了不少时间。
后来自己成为了管理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管理企业,实践中有了许多的体会与思考。
一直有一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们需要管理、她为什么这么难以把握?直到我找到了秩序论,这些问题,自己觉得才真正找到了答案,并且觉得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本质是一样的。
管理实际是一直伴随人类的活动的。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只要看看狼群的活动就能明白这一点。管理与组织是共生共灭的。从来没有没有管理的组织。只是管理的范围与影响力程度不同而已。
虽然管理正真的当作一门学科还是德鲁克的功劳,时间也不长,但对于管理活动的研究则要早得多,只不过当时管理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国家的管理上,散布在各种言论与著述中,未能形成一个系统。像孔子、韩非子、柏拉图、马基雅维利、马克思等等的思想就是一种管理思想。
管理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好像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小詹姆斯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彼得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我觉得斯蒂芬罗宾斯的答案最好了,那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
笔者认为管理就是让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由矛盾、冲突逐渐走向和谐一致的过程。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
从管理活动的出现与历史来看,可以很明显的说明这一点。
群居动物是有管理的。就说狼群。是有个狼王的,就是统治者。这是一个在漫长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结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这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这就说明组织与管理的出现是有利于个体与组织的生存。
再看看家庭、家族、部落、国家、企业等等组织的出现实际上也有相同的规律。
随着组织的发展,个人的理性与集体的理性开始由相对的一致与和谐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尤其是人类社会。
为什么群居动物的简单的管理模式可以延续这么长的时间?
举企业的例子。创业之初,规模小、事务也相对简单、对环境关注、考虑的要求也低、人员之间的冲突也少、外界变动对他的影响也少,此时个人的理性与集体的理性相对一致,但随着企业在成长,人员在增加、部门在增加、面对的竞争对手在增加、需要协调的关系在增加,最终导致冲突不断增多与加剧,不管内部的与外部的,虽然可以通过管理来把这些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但要使个人与集体的理性一致无论如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实际家庭、国家也是一样历程。
人类社会、企业、国家甚至任何组织的历史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和谐、冲突、再和谐、再冲突永无休止的循环。
人类曾经过度强调集体的理性,也曾经过度强调个人理性,都在特定的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在协调两者关系上发挥过作用,但也带来过灾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正如笔者所言,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发现协调两者关系的真正的办法。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并不是一个绝对对立的双方。某种程度上两者就是一个东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关键是要发现两者冲突的的根源与逻辑。
这就是秩序。
从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许多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
企业是谁的?
许多人的回答就是股东,这也是许多管理理论特别强调的。但是股东只是企业这个组织里的一部分个体,还有员工,更广泛一点还包括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当你过度强调股东利益时,肯定会损害其余个体的利益从而导致整个集体的无理性,最终还是会损害自己。
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像慈善事业、定价问题、雇员关系、环境资源保护、产品质量等?
这个问题争论的比较厉害。双方不乏有重量级的人物,像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支持企业不要承担社会责任,只要关注财务收益率。双方似乎都有充足的论据与合理的逻辑。并形成了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两大阵营。许多人也认为企业只要对股东负责,要追求利润,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会适得其反,导致经营没有效率,那是政府的责任。但你想过没有,企业从社会的角度看来,只是一个个体,当你过度强调企业利益实际上就是强调个人利益,肯定会损害社会也就是集体的利益,最终还是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看看现在的环境问题、企业行为、市场环境、甚至经济危机吧。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中提到“企业的责任”这一概念,很有智慧。但没有给出逻辑。
竞争问题。
许多人把竞争对手当成利益完全对立、你死我活的敌人,商场如战
场就是这些人最欣赏的一句话。其实,把视野放开一点,对于消费
者而言,你们就是一个集体。当你过度强调竞争、强调自己利益的
时候,肯定会损害集体的利益从而使自己受害。看看惨烈的价格战
吧,看看长虹垄断彩管的行为吧。结果呢?中国许多行业才刚刚开
始就进入丛林,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非常不适合企业成长,
就是这个道理。《论语· 雍也》中的一句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还是有点智慧的。通用原总裁斯隆说服他最亲密的好
友沃尔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别克分部的总裁另起炉灶,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怎么可以自己给自己制造
敌人呢?只因他清楚的看到,随着福特公司迅速走下坡路,出于
自身利益的考虑,需要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看看人家的智慧。
责任
德鲁克多次强调这个词。甚至有人说他的管理学核心就是“责任”,包括员工的责任、管理者的责任、企业的责任。非常正确。但是大师没有给出逻辑,所以说服力不强。许多人背弃了这一点。笔者看来,责任就是你在实现自己理性、也就是获得自己的利益时必须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如增进他人利益、帮助他人实现其理性、有助于实现集体的理性,至少不能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利益。因为如果我们放弃责任,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双输”,也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都遭到损害。这是秩序的属性所决定的。看看身边的例子。安然倒了、世通倒了、安达信倒了、三鹿倒了甚至整个乳品行业都面临危机。我们也可以把责任叫做道德。
管理的本质
建立、维持一种秩序,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尽可能一致。和协调,实现双赢。任何一个受到损伤必然结果就是“双输”。特别注意的是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个人与集体的双重身份。就如企业,当面对员工的时候他是集体;当面对国家的时候他是个体。政府面临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时候,他是集体,但是对于整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他就是一个个体。这是我们在考虑问题是的一个基点。
上面基本上说的是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就更复杂了。但基本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把国家看成一个大企业就行了。公共管理的目标无非就是保证公民的理性与国家的理性一致罢了。
从秩序论的逻辑来看,管理无非就是两件事,1.创造“上帝”也就是领导者2.建立、维持、改变秩序。
第一点我在《论领导者与领导力》一文中已有论述,不再重复。我们来看看第二点。
管理其实是在制度设计上的不断优化,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了,但其本质的意义就是不断的改善秩序。
像管理学的分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实际就是如何建立、并维持一种良好的秩序。
企业文化,这个很重要但我们研究的很不够。我在《论文化与秩序》一文中已经说过文化实际就是一种秩序。
像现在流行的变革管理、流程再造,不就是改变秩序吗?
良好的秩序自然能保证好的结果、好的效率。像盈利、竞争力、抗风险的能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
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管理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多说了。可以这么说一个组织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成败就维系于管理。管理得好,资源可以获得、人才可以聚集、智慧可以产生、效率可以保证、风险可以控制、财富可以增长。但人类实践了这么多年,思考了这么多年,教训与经验都积累了不少,但好像一直还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国家社会管理,到底为什么?也就是管理到底难在哪里?
笔者看来,有如下原因。
1. 相对其他的活动,管理所要面临的秩序最为复杂。千千万万秩序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而秩序本身就是难以把握的,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可怕”的属性。
2. 管理要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美国公共管理学大师古利克在他年近百岁的时候说过,管理学的挑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这样一种高等动物,他们可以为贪婪而侵夺,为荣誉而竞争,也可以为爱情而牺牲。人的情感的变化和特定条件下的自我牺牲精神,是经济理性学派的死穴。中国有句俗话“知人知面不知心”。谁可以说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即使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妻也未必能把自己朝夕相伴的伴侣看透。此外,管理者对自身的了解也是个问题。许多组织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管理者自身的问题,然而自知之明并不容易。但没有人能真正帮助你认识自己,除了你自己。
3. 管理要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对错、是非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在《论度》一文中已经说过,度是我们值得敬畏的东西,因为他是对我们人类智慧永远的一个考验。民主还是专制、自由还是限制、强调集体还是个人、平等还是效率、扩张还是不扩张,专一化还是多元化、裁员还是不裁员、强调竞争还是合作、变革还是不变革等等。情况千变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上一次对了,这一次可能会错。
4. 管理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尤其是现在。竞争对手情况在变化、市场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社会环境在变化、人的观念在变化等等,管理者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动。识别这种变化就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还要思考对策。而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对管理更是一个挑战。谁也无法完全把握它们。就算你每一步都无懈可击,你还是可能达不到目标甚至失败。
5. 管理必须面对一个难以把握的事物——文化。文化他看不见、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但他实实在在在那里,而且影响力非常强大,一旦你忽视它,你肯定会付出代价。虽然可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便于把握与控制,但是,社会本身原有的文化影响力依然存在,比企业的文化会强大得多。两难的问题就是有时候文化对于集体的理性并不利,改变文化还是适应文化?
6. 智慧问题。也就是对错问题。谁能准确的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给出指引?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找到内在的逻辑与真理,从而选择正确的方向与行为,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管理永远都是个难题,对人类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