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压在学生身上的“五指山”


               

自古"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观念渗透在每一个儒家文化圈内成长的学子的血液里,无论是早在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度还是如今扣人心弦的高考,它们均成为学子多年努力拼搏之后寻找所谓的成功的跳板,只是这一跳有的人飞上枝头变凤凰,一朝锦衣名校上;有的人一跳便落入了黑暗的悬崖需要再努力去寻求这个起飞的跳板。可是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跳板是否足够够自己起跳,一年又一年,那么多的人起飞,那么多的人落下,与此相关的人亲身经历大喜大悲的起伏,与此无关的人成了看客,议论纷纷。高考成了全社会的焦点以后又开始逐渐淡出视线,直到新一轮的循环。

高考将一个家庭的命运与一个学生的幸福和未来相关,这时在考场上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家庭,而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只有每个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由此是否可以推断只有考生发挥好了,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呢?事实却也如此,只有每个考生寻找到了他心中定位的目标的满足,他心中积压的郁闷和未爆发的愤懑才能得到平息,一旦有一部分学子心中的那股心情没有平息,就会引发一些极端的事情。这或许就是高考后问题从出不穷的部分原因吧。

高考就是一座压在我们身上的五指山,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唯有在它的局限下做那个本分内的事。从我们这个生命具备意义开始,教育就从不曾间断过。胎教使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于是在腹中我们开始欣赏音乐古诗,刚刚学舌就开始背诵三字经,唐诗,乘法表,字母表……这一切美其名曰为未来做准备,再然后我们开始上幼稚园可是我们再也不幼稚了,我们要与其他小朋友比谁的分数高,谁的才艺更出色,谁得的小红花奖状更多,于是我们变成了虚荣的争取者,我们幼稚的心在一夜之间迅速长大了,我们要逐渐地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荣辱,就从我们开始懂得竞争开始,就从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学生的群体开始……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负担昂贵的学费送孩子进入名校。我生活的城市,每到招生时期,重点小学的校门前就开始排起了长长的队。不知道这一次的新征程里又牵着一家多少人的心,有的爷爷奶奶挤进了队伍为了那个名额,这时她们的眼中看不到6500多元的培养费只剩下一个塑造孩子的机会。小学开始了,老师说名校的学生要做得最好才能对得起自己学校学子的形象,一定要做到“今日我因母校而骄傲,明日学校以我为荣”,于是我们的课间10分钟给了老师的拖堂,我们的课外活动时间送给了厚厚的习题……家长说我花费了昂贵的学费让你上了名校,你一定要对得起我的辛苦的血汗钱,小学上了名校初中也一定要考上名校不然就让我们丢人了,于是我们在周末进了补习班,于是我们的睡眠时间给了夜晚苦读……

     小学目标是名牌初中,初中目标是名牌高中,高中目标自然是名牌大学。后者是前者的短期目标,在短期目标指导下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只为高考那个最终目标即长远目标。最可怕的是习惯,当一件事成为习惯以后,我们会遗忘挣脱只是一味的接受像一个木偶一样任其摆布演绎人生。虽然我们总会流着眼泪咒骂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考试太难,父母的期盼太大,总是一次次地说要放弃生气地望着书本也不知道撕了多少页的书和试卷,可是我们还是一直坚持了,因为我们习惯了,习惯了那么多的作业习惯了那么大的压力习惯了厌倦以后继续努力,所以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一直甘愿被压在五指山下。因为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迸出五指山,成为一个自由人拥有自己的蓝天。

   我们就像孙悟空一样坚信有一天会有一个叫唐三藏的人会解救我们挣脱出五指山,去除那压在身上的符咒。只是唐三藏没有来,高考来了。

   我们用尽一切解数只求无愧这么多年的拼搏,考完了我们没有像想象般的肆无忌惮地大笑却陷入了深度的迷惘期。前面已经提到处于长期额重大压力下我们已经习惯了,可是外界条件不存在了,我们的习惯依存的生存环境不在了,我们去哪里寻回我们心里的归属感?           

     “后高考”的迷惘即刻将我们推向了新一轮的精神危机。很多的人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开始沉默无语,开始没了追求,无所事事的空虚比备考的忙碌更让人无所适从。于是有些人走进社会寻找一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空虚感失落感,开始游荡在大街上开始忙碌在娱乐场所。“高考”却要比五指山来得更让人难以承担,接受是一种精神匮乏失去亦是一种精神匮乏,究竟要怎样给我们的精神一个永恒的定位呢?

   高考无论开始还是结束,这座山始终没有崩裂,也没有唐三藏给我们一个紧箍咒告诉我们目标与使命,长期游走在精神空虚的边缘难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