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交易所整合下,台灣的出路


    最近新加坡和德国证券交易所入股印度第二大孟买交易所。稍早,纽约交易所和高盛入股印度最大的国家交易所,印度前二大商品交易所也获外资入股。交易所真是经济与国力的最佳反映。

    全球交易所的整合始自去年,第一波是欧、美交易所整合,纽交所购并泛欧交易所(Euronext), Nasdaq投资伦敦交易所,芝加哥商品(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也宣布合并。现在进入第二波和新兴市场的策略联盟。全球化和电子交易的趋势淡化了国家隔阂,加速市场的整合。

    香港股市总市值去年连升二级,到全球第六名,台湾却降到第19名。香港的策略,已不只是作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成为亚洲证券和衍生商品交易领导者。全世界主要交易所都在走出去,转型区域化或全球化,只有台湾还在苦等台商回台上市。

    安隆事件后,美国通过沙宾法案,增加企业上市成本,去年美国IPO金额已被伦敦和香港超越。但美国很聪明,他没有强迫企业在美国上市,而是到海外收购他国交易所。就像客户不喜欢吃牛排,你干脆把隔壁的牛肉面店也买下来。

    台湾前年推出「国际板」,但是失败。第一个原因是限制投资大陆,第二是没有区域格局。其实国际板有很好的条件(企业、资金、券商、监理),但是不能只局限台商,包括外地注册的大陆企业都应被允许挂牌。资金无国界大陆已宣布成立2000亿美元外汇投资公司,将来其成为台积电大股东并非不可能。

    今天台湾股市有Taiwan discount,但是台商远比台湾政府有credibility。台湾应该成立一个真正的「境外」国际板:由台湾创造(empowered by Taiwan),非台湾制造,输出经验,放眼区域;并且应该找外资如纽约交易所投资,淡化台湾色彩。中港的交易所都不会允许外资入股,亚洲华人交易所,只剩新加坡有国际化格局。国际板的精神应该是自由,流动、中小、创新、多元、效率。如同杜拜是中东油元的新避风港,台湾也应替早已流到海外的资金找一个归宿。

    在全球资金浪潮中,台湾企业和投资人都是边缘人。管制的枷锁,栓不住台湾资金驿动的心;空洞的愿景,唤不回台商回乡的情。如果不能改造,何不在海外再造一个真正的华人交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