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鸿茅药酒销售额突破5亿元人民币,在治疗型药酒类可谓名副其实的全国销量第一。”这句对鸿茅药酒销售全国飘红的肯定性评语出自2009年5月国内一家医药经济报的市场观察类文章。经过调查,笔者所在的H省鸿茅药酒销售的确不错。先勿论数据是否精准,可以肯定的是鸿茅药酒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能实现全国飘红,实属不易,应该称得上是一匹医药类产品中难得的黑马!
鸿茅药酒出自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有两百多年的创制历史。其功效和品质是毋庸置疑的。但10年前市场运作的大起大落却让人看得很透:过度的功效承诺、过度的市场掠夺式开发,在“销量为王”的指导思想下,最终因渠道架构的不完善和营销力的欠缺而轰然倒下!这次的“东山再起”究竟会是“凤凰涅槃”般得到永生?还是重蹈覆辙难成气候?笔者想先对其“营销表现”剖析一番后由读者自己判断……
“鸿茅药酒”在市场汪洋中几经沉浮,2007年底的全国市场重新启动,可谓准备充分,思路明确,下手快、准、狠。
“鸿茅药酒”健康大讲堂专题片笔者是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感觉就是不错。是一部非常有“下货力”的广告片。专题片的中间穿插陈宝国15秒代言广告可以算得上一个创举!消费者的大脑在专题片的汪洋中经过无数的清洗早就厌烦不堪了。但陈宝国的出现让他觉得有必要好好看一看。因此,鸿茅药酒的专题广告一投放,就实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全国各医药代理商蜂拥而至,短短两个月,鸿茅药酒就在全国的大小药店全面上柜。
鸿茅药酒的市场号召力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获得代理权的医药代理商们开始在自己的区域市场复制财富梦想。专题片的长度一度增加到按小时计!这种疯狂的举动不但激怒了医药广告监管部门也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鸿茅药酒的负面报道开始不断出现……从这一阶段来说,鸿茅药酒的操盘人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经验中摆脱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鸿茅药酒前期“卖产品”的思路是对的,一个没有销量的产品生存都会出现问题。
但市场现实是,鸿茅药酒已经在开始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如果再这样折腾下去必然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这一点,鸿茅药酒营销高层可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升鸿茅药酒的美誉度最直接的办法是学习兔子“边吃边跑”,“在销量的支撑下做品牌”:2008年10月卫视品牌广告联动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是鸿茅药酒品牌战略转型的开始。而到2008年下半年鸿茅药酒的销售势头依然旺盛,产品卖得风风火火,这无疑为为央视广告的投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品牌是一种富贵病,不但耗费金钱更耗费精力。而鸿茅药酒全国大大小小几十个代理商又有多少人愿意陪它玩品牌呢?这是鸿茅药酒的品牌策略决策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做品牌不仅需要强大的投入,更需要持久的耐力。品牌很难暴发,但销量却完全可以暴发。暴发的品牌通常不受尊重,因为人们很容易把你当作暴发户。比如当年的“爱多”、“三株”、“红桃K”等品牌,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间又无影无踪!早已被消费者彻底遗忘。而品牌的重要元素恰恰是消费者的认同和尊重。可以说,鸿茅药酒要想做到这一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采取何种宣传手段、采取何种媒体组合、推进何种品牌战略,最重要的是要提升鸿茅药酒的市场销量。而以目前鸿茅药酒的经销商代理体制来说,满足持续销量增长的条件是否完全具备了?笔者认为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代理商体制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短时间内扩大了鸿茅药酒的销售规模,(代理商的利益是需要靠销量来保证的)。但,不可否认:逐级代理制使各个环节的利润被摊薄,产品销售结构庞大而又复杂。从生产企业到省级代理商到二级代理商到商业及连锁分销商再到销售终端……这一连串的藤蔓都需要利润来滋养。因此消费者成为了终极买单人,因而造成市场零售价的居高不下。这无疑给鸿茅药酒的品牌战略推进增加了障碍!因此鸿茅药酒的品牌战略最终拼的还是耐力,这需要学学“骆驼”。不但要有强大的“资金储备”——两个驼峰,还要有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条件——宽大的脚掌和几天不吃不喝的本事。
鸿茅药酒作为一个中药品牌。其成功的市场运作不但能给老百姓带来福音,也必将能为医药保健品行业带来新的希望。在笔者完稿时,得悉鸿茅药酒八步酿制工艺已经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由衷祝福:鸿茅药酒一路走好!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鸿茅药酒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评论
4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