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一召◇ 原发于新浪博客
【作者按】前些日偶然翻捡出当年的硕士学位论文,重读一遍,回想起点点滴滴的往事,不禁感慨系之。今将论文的后记贴发于此,只为了记住一段不该忘却的记忆,俾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永怀一颗感恩的心。 (2006.09.20)
历时两年,殚精竭虑,总算把文章写出来了。
其实,以国家需要概念为核心创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是我的理想,而非本文的任务。不过,撰写本文,应该算是我为了追求这一理想而迈出的第一步吧。
在写作过程中,我每每有一种迷茫感。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只魔盒,当我打开它时,立刻有更多的魔盒从中飞出来,我再打开其中的任何一只,又会出现相同的情况。而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感觉到思想的无力,感觉到思想在现实面前的肤浅。
坦率地说,本文主要是对国家需要问题所进行的形而上的思考,其中较少经世致用的具体原则、技术和方法。这其实有悖于我的初衷。但是爱德华·卡尔的话安慰了我,他说,“人类开始钻研某一领域时,总会经过一个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愿望或目标的成分占极大的比重,而分析现实的倾向或具体方法却很不够,或者根本不存在。”不过,这个缺陷是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的。
囿于篇幅,本文不得不搁置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如国家需要与国际社会非国家行为体需要的互动问题、国家需要与人类共同需要的关系问题、国家权利的认定者资格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这也是需要在今后细加探讨的。
因为这是毕业论文,完稿时也就离毕业不远了,因此当我给文章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心底竟油然而生一股不可名状的惆怅。在湘大三年,老师恩重,同学情深,山有意,水有心,这一切都让我难说再见。我宁愿毕业论文尚未完成。
我要把最深的谢意献给我的导师陈晓红博士。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鼓励和信任,这种鼓励和信任是我自信心的源泉;感谢她给予我高度自由的思想空间,这种空间的大小对于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谢她对我就业选择的充分理解和真诚祝福,这种理解和祝福将成为我在新的领域中开拓进取的动力。单就这篇论文的构思和创作过程而言,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到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陈老师均为我提供了细致的帮助。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陈老师醍醐灌顶式的指导,在最后关头如果没有陈老师字斟句酌的校订,是不可能有我现在这样的论文的。师恩难报,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我要向洪永红教授、刘键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在科研上给予我的启迪、在生活上给予我的关心;同时也感谢他们对我所选课题的认可。我知道他们在期待着我写出一篇具有一定开创性的论文,但愿我没有让他们失望。
我要感谢李广一教授,由于他的严格要求,我才得以打下坚实的国际关系史基础。我也要感谢胡旭晟教授,也许他已经忘记了,我所提出的社会个性问题及其分析进路,曾经得到他的肯定,而这促使我决定采用思辨的方法去研究国家需要问题。
我还要感谢陈叶老师,感谢她三年来给予我的诸多帮助。在她看来,那些都是份内之事,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我看来,愈是这样的帮助愈有价值。事实上,她给予我的每一次帮助都令我分外感动。我虔诚地祝愿她:好人一生幸福!
此外,我要向下列同学由衷地说一声“谢谢”!这些同学是:罗迪民、王高军、龙陈、李铁喜、邓继亮、周毅和毕敢生等。罗迪民认真地帮我校订了部分文稿,并对我的英文摘要做了精心的修改和润色。王高军、龙陈、周毅和毕敢生为我提供了电脑或打印机,方便了我的写作和修改。尤其是王高军和龙陈,他们曾陪伴我度过了五六个不眠之夜。此外,李铁喜和邓继亮等人也抽空为我校订了部分文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胡月兰女士。在我读研期间,她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一面上班,一面操持家务,一年到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可以说,我的每一点滴进步、每一点滴成绩里,无不凝结着她无私的爱。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我的学位论文乃至整个学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