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的姓氏


  说起来俺的姓氏郝字,在百家姓里面拍的老靠后面了。应该是第72位了,不过还好,没有是最后一位。上了大学的时候能够在同一个系里面碰到同一个郝姓的真是让人高兴。毕竟人少嘛,还真有这回事呢,有2个与我同姓。不过还有人竟然不认识这个字,这就让人不高兴了。在说也是百家姓里的一员啊,也算是大姓了。见笑。

  接下来就说说俺的姓氏。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黄色。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

  郝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其远祖为契,得姓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用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之地。又传说契是其母因吞食玄鸟(燕)之卵而生的,所以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强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为郝氏。另一来源出自太昊(伏羲氏)时期,太昊有佐臣郝省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后世郝姓中可能就有来源于郝省氏这一支的。郝姓的第三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如乌桓族便有郝姓,乌桓也作乌丸,为东胡族的一支。又据《旧唐书》所载,唐时土蛮即有郝、杨、刘三姓。另外,西夏人、元人以及清满州人中均有郝姓。

  郝姓的郡望较为单一,为太原郡,这与其作为起源地有密切联系。太原郡是战国时庄襄王于公元前246年所设,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汉时其范围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始于商代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主要发展繁衍地区。如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子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世居太原。西汉时以廉洁和名的郝子廉,也是太原人。东汉有郝絮,太原人,好危言高论。三国时魏有将军郝昭,亦为太原人等等。隋、唐至宋、元时,郝姓人开始向今山东、四川、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发展、分布。如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郝孝德,即是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大业九年率数万人起义,活动于黄河以北,后归瓦岗军。唐有宰相郝处俊,安陆人;又有郝逢,成都人。宋有画家郝澄,句容人。元有著名学者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家贫好学,著有《续后汉书》等。明清时期,郝姓进一步在南方发展,分布更为广泛,湖南、福建等地已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如明末有学者郝锦,安徽六安人;还有农民起义领袖郝摇旗,率军转战两湖、四川等地,屡败清师。清代有某种经学家、训古学家郝懿行,著有《尔雅义疏》、《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氏迁民始祖当时为平阳、太原二地,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附近,分迁异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西等。郝姓迁民始祖牌位供奉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八号供橱,可供郝姓迁民后裔祭拜。

  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不详),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在我的家乡那里就读做hē,字典里才读作hǎo。对于这个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笑话。甚至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有老师不知道究竟是读那个音好,不过这也不能够埋怨老师呀,字典里和生活中的现实读法不一样。更何况就是在本地区距离我们村很近的地方的呢。要知道,我们村几乎是这个姓氏的,而且读法可不是按照字典里的,而是读做hē。那时我也觉得很奇怪的,为什么有的本不是这个族姓的怎么到了上祖坟的时候也大老远的跑到我们村祭奠。后来想想因为以上原因,或许这种情况是实际存在的吧。

  个人感觉姓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无所谓优劣之分。我们不能够对那些稀少的姓有所偏见,而应该在相互促进中发展,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