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的教育观,把学校体育


21世纪中叶,我国要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关键在人才、在科技、在教育。教育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就是指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协调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步入新的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竞争更为激烈,工作节奏加快,学校培养的学生尤其要身心健康,这既是成才的良好条件,也是建设和保卫祖国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树立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育观,剔除与新世纪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体制、内容和方法,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危害。应当肯定,我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卫生工作难以到位,目前学生的健康状况仍令人忧虑。(1)据部分地区近几年学生高考体检资料表明,因身体原因而限报专业的人数高达80%;(2)学生营养问题比较突出。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表明:7~18岁男生低体重及营养不良率为26.87%,女生为38.27%;7~18岁男生超体重及肥胖率为8.65%,女生为7.18%;(3)学生近视率仍居高不下;(4)学生的牙病不容忽视。据有关部门1998年公布的材料:在12岁年龄组的学生中,30.04%的人患有牙龈炎,牙结石检出率达52.03%;(5)学生心理发病率增高。据上海市调查统计,仅中小学生心理发病率就达15.04%。

 

要深刻认识这些情况的严重性,并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总结经验与教训,依法落实体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应严肃地指出,大、中、小学校培养的学生,虽品德与文化科学知识合格,但如果身体不合格,不能算达到了培养目标。按质量标准检验,仍是出了次品。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体育与身体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健康的标准,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身体、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强。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心理健康还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由于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正在促进学校体育、卫生观念与功能的转变。原有单纯注重肌肉大活动量以增强体质和提高竞技水平的办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和满足全体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活动的需求。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使之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综上所述,我们谈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方略,既要强调树立新的教育观,又要强调树立新的体育观。这两者应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二)为全体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

 

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中小学生的文化课业负担仍相当重。虽然政府、社会年年呼吁要减轻学生负担,但始终呼而无减,学生书包中的教材。作业本的数量逐年攀升(据1998年全国政协委员的抽样调查:高中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书包重9.l斤,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书包重9.3斤,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学生的书包重3.8斤)。实行“双休日”后,原六天上课时间变成五天,教学计划虽做了小的调整,但实际上仍然是五天上完六天的课,不少学校仍利用周六补课。目前,学生在学校和回到家中学文化课是绝对要保证的,而体育、美育等则无法保证。也可以说,不少学校只是在课程表上保证,而在运动场地上是没有保证的。不仅文化课业负担重,教法又不当,还任意增加学时,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发育和全面成长。这种做法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违背了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已到了非改不行的时候了。许多有识之上尖锐地指出:中、小学教学领域的改革,要动大手术,要下决心进行文化课业负担的“裁军”。为此,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方面和学生的家长要密切合作,共同重视学生的体育和身心健康,切实给学生德、智、体、美等协调发展营造一片良好的环境。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与健身活动,可以强壮体魄,发展智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也为毕业后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于国于民都是有益的。

 

 

 

(三)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拓宽体育活动新的领域

 

未来的学校体育必须冲破单一的竞技体育项目和片面追求金牌的模式,进一步拓宽群众性体育活动领域。要继续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但重在普及,重在参与,重在健身。力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为此,要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首先,要从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研究制订综合性的体育课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等;同时,要把容纳大量学生参与的体育与健身活动认真组织好,落实到位率,提高实效性。对体育课、广播操、课外体育活动、班级体育比赛和学校运动会等,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改革力度,革新内容、方法,强化管理制度,使体育课与健身活动的项目、形式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大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现自己,切实达到“享有体育和健益身心”的目的。其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武术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要大力倡导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在广大农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踢毽子、跳绳、拔河、登山、远足等有益于增强体质的健身运动。第三,要继续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学校。进一步合理规划体育项目,完善小学、中学、大学相衔接的实验制度,试行符合学校与区域实际的、效益与质量较高的竞赛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文化素质与体育技术水平。要改进和完善全国大、中学生体育运动会,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第四,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地区和世界性的体育比赛等活动,力争优异成绩,为国争光。要 开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活动,学习先进国家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