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股为何暂失上涨动力?



 

  本周四终于出现久违的调整行情,尽管跌幅不大,但可以感觉市场的疲惫。如果按照股指运行惯性,今日应该加速上行,而上行的结果就是超越上轨。而从2037开始这个宽幅200点角度30度的上升趋势就一直没有改变,目前上轨运行到2850附近,下轨基本是2650一线。只要股指还运行在趋势通道中,技术面暂时无忧,相应的突破上轨加速或跌破下轨破位都要高度警惕,这好比在这条平坦的道路中开车,一旦开出轨道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本周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开车的动力有所不足,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成交量,成交量的逐步萎缩还是让人担忧。那在主题投资退场之后,资金迅速填平估值洼地之后大盘股为何暂失上涨动力呢?

   首先是新股发行的影响。证监会1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自11日起施行。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会很快启动新股发行工作,随时可能向过会公司发核准文。新股发行箭在玄上,有可能先于创业板上市。新股发行本无所谓利好还是利空,只不过是市场的不同解读而已。记得5月25日新股征求意见刚刚出来的时候,股指的大幅度低开显然被解读为利空,随后的低开高走让低位卖票的后悔不已。同样在昨日,正式的消息出台后不少专家认为是利好,结果今日早盘低开并没有出现大利好的影子。因此,中国特色的利好和利空反映在涨多了就是利空,跌多了就是利好。新股发行对于二级市场还是会有一些结构性的影响,整体冲击还是相对有限。

   其次是对于宏观数据的消化。诚然,目前我们处在复苏的道路上,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反复。而大盘股的上涨除了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推动外,还需要业绩的支撑。而目前的成交量逐步萎缩只支撑大盘股逐一表现,不支持集体上涨。而当估值洼地都被填平之后,这主要是昨日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等防御个股出现补涨,那大盘股新的上涨动力在哪里呢?很明显牛市中业绩是股价上涨的催化剂,但目前只靠资金推动而缺乏业绩支撑难于出现持续行情。这或许是近期大盘股上涨乏力的原因。目前多数大盘股的业绩基本和宏观经济正相关,尽管股市中有一些预期的提前炒作,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基本面。

   最后,近期有关强势美元对于中国经济有利的言论逐步站上主流,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一些投资者因为大宗商品涨价造成通帐预期的担忧,一般而言通胀无牛市场,而滞胀更成为股价的杀手,尽管目前美元短期还很弱,但资源股明显失去了前期暴涨的底气。

随着地产股近期进入调整,金融股连续上涨之后也逐步失去估值的优势,新的上升动力在哪里呢?如果出现断层,那调整也就顺里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