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森迪普•塔克(Sundeep Tucker) 2009-06-11
一切仿佛是旧事重演:经过几个月的争吵,一家有政府背景的中国企业以近200亿美元大胆收购海外资源资产的交易以失败告终。
如今,距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的交易流产已经过去了4年;中国政府将被迫思考,为何它仍然难以与西方集团做成大买卖。
中铝(Chinalco)向负债累累的英澳矿商力拓(Rio Tinto)投资190亿美元的计划上周失败,令中国决策者感到沮丧和愤怒。它还对中国“海量的资金”最终将如何流入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企业一直难以完成具有重大全球意义的并购,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缺乏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美欧精英不相信其根本动机是出于商业考虑的保证。
在西方国家急需现金且金额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国资金可以直接流入资产或股票。
上周,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投入逾10亿美元重建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10%股权。四川省一个迄今鲜为人知的机械制造商也做出了有趣举动,提出以大约2.5亿美元购买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的悍马(Hummer)品牌。不过,中国迫切希望对其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进行多样化投资,小规模交易很难让局面有所改变。
中国会继续寻求能源安全,因此,在对中国资金政治色彩忧虑较少(或根本没有)的拉美、非洲和中亚地区,政府支持的企业会达成更多交易。但这无助于中国财富的多样化。不过,中铝/力拓交易失败会加速中国实施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的政策,拿出上百亿美元对西方一系列公司进行小规模投资。
2007年,中国另一个政府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开始对澳新银行(ANZ Bank)和法国能源集团道达尔(Total)等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但在市场形势逆转时,这类活动陷入了停滞。包括中投负责人在内的中国高级政府官员最近纷纷暗示,计划重新考虑购买欧洲企业的股权。
对于这种政府授权、受到密切关注的多样化行动的影响,全球基金管理业将会有最切身的感受。大部分此类投资将由外国资产组合经理负责。
去年初,中投进行了6项投资授权,其中4个是股权投资,两个是固定收益投资,总额120亿美元。中投为每项投资授权都挑选了两到三家基金管理集团,但仅有全球固定收益投资授权在政府关闭闸门前获得了拨款。
其余5项授权的管理公司刚刚得到通知,它们终于将要在未来几周分期得到拨款。上海的咨奔商务咨询有限公司(Z-Ben Advisors)表示,预计中投即将发布相关公告。
咨奔表示,中投另外还拨出了300亿美元流动资产用于被动的投资授权,这些资产也将在未来6到12个月内移交给全球性资产组合管理公司。
如果政府部门向29家共同基金公司中的更多公司授予产品许可,那么可能很快又会有100亿美元分散到全球市场。这29家公司指的是根据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设立,从国内筹资然后到国外投资的基金公司。在去年被叫停之前,政府仅签发了9张许可证。
市场上还有越来越多的传言称,中投和外管局另外还会向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拨款,这两类公司通常都不需要申报资金来源。
中铝/力拓交易的失败会促使中国政府自我反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将加速中国将大堆资金移交给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步伐。很快,它就会来到你身边的交易所了。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