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及管理探讨


  
      一、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所谓风险是指由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损失产生的可能性,它包含损失和不确定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何处、何时、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使之构成了一种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规定足额、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导致信贷资产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概率。

      (二)信贷风险的特征

      信贷风险具有金融风险的一般特点如不确定性、传递性、扩散性外,还具有与其它形式金融风险不同的一些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特征;二是由于银行信用风险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道德风险是形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信用风险难以量化,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比较困难。

      (三)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我国银行业潜在信贷风险仍然很大,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中;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各银行间竞争激烈导致贷款审核放松,贷款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分都流向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获得的贷款较少,造成各商业银行有大量的资金无法转化为社会所需的投资,还使自己成为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者。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生存。如果银行承受的信贷风险居高不下,就会导致不良资产不断增加、财务状况恶化、资产质量下降、信贷资金可用量减少、信贷资产周转速度减缓,造成银行商誉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甚至导致银行亏损,还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占据一定比重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68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45%。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570.6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446.9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664.3亿元。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44.9亿元,不良贷款率2.49%。虽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与过去相比已显著下降,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和消除不良资产,首先是严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限期内处置完毕原有不良资产,其次通过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大规模注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化解和消化自身存量不良资产,并极力控制新增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已逐步降低,但仍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较大压力。特别是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的形势下,潜在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逐渐显现。

     

      三、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综合来说,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内控管理不完善,造成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脱节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内控制度在内容上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规范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完整的体系结构。表现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员流动性差,既缺乏一个综合量化的考核评比体系,又缺乏一个行之有效、赏罚有度的奖惩机制。例如,信贷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职能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在大多数基层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各项职能常常由同一岗位的人员兼任,审贷分离制度不健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查处不严格,难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二)银行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

      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国外银行通过引进内部评级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并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职机构来统筹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和协调。而国内银行此方面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而且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信用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组织管理结构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实践中存在管理层次多、决策滞后、风险集中、代理成本过高等问题,纵向过长的代理链条加上商业银行过大的规模使得信息传递和决策渠道存在过多环节,极易形成银行内部委托代理链条上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尽管我国银行业已逐步开始建立预警机制,但预警机制并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使信贷风险的防范工作处于被动。

      (三)缺乏科学的外部风险评估机制

      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行信贷人员到企业实地调查,审查和投资部门对项目的风险评价也基本依据一线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加之信贷员逆向选择的存在,信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贷款风险程度。另外,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企业在其贷款申请材料中有可能故意隐瞒甚至谎报其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贷款,这很可能令银行的贷款投向风险很高的项目。商业银行若不能力争获取详尽的资料及时的信息,就不能排除或尽量减少贷款决策潜伏的风险,使其信贷造成损失。

      (四)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和贷后检查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内部责任及风险责任的承担上划分不明确,一些分支行行长权利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基层信贷人员处在信贷工作的第一线,其责任往往大于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责、权、利不对等的现象,损害了一线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信贷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贷后检查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在信贷管理上,虽然强调贷后检查的重要性,但是却缺少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刚性要求信贷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市场调研和信息登录分析,贷后检查报告泛于形式,未能揭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次问题。

      (五)银行信贷风险评级指标和权重的设定影响评级的准确性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更加重视信贷评级在整体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作用,不断完善评级制度和办法,但在评级指标体系确定与各指标权重设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评级指标体系的组成,属于专家意见法,缺乏对于各项指标能否灵敏反映借款企业违约率、企业信用水平的定量化研究;确定信用评级指标权重时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即专家对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认识,确定指标的各自权重。由于评级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基本依靠专家意见法确定,主观性较强,这样就影响了评级的准确性。

      (六)信贷队伍的现代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任职资格的确定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流程体系,信贷人员的退出也无章可循,没有形成良性的人员流动和进出机制,致使商业银行信贷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一些基本的业务分析和判断也容易出现错误。在实际贷款项目审批过程中,部分信贷人员存在较强的“大户意识”、“首长意识”和“关系意识”,从而导致银行贷款流向一些问题企业或项目。

     

      四、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一是建立内部控制监控防线。商业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要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事先、事中、事后监控制度。建立相关岗位间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及程序,建立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监督反馈制度,实现立体交叉控制效果;二是强化银行管理控制。主要是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实行统一授权管理。商业银行应当设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部门,对授信进行统一管理。应当建立有效的授信决策机制,建立统一的授信操作规范,规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同时要实行严格的会计控制,主要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坚持复核制度;坚持日清月结制度等;三是要严格内部稽核和审计。主要是强化内部稽核监督职能。同时,要不断改进稽核方法,要进行内部审计创新。要建立起对总行法人负责、实行垂直领导和对下派驻、审计经费与被审计单位分离的审计监督体制,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构建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通常由以下四大方面构成:组织架构、流程与政策、风险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国际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由三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衡的层次组成:决策层(专门负责风险政策的制定、检查)、执行层(负责具体的信贷业务)和监督层(负责监察业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水平)。国际先进银行的信贷流程与政策根据在单笔授信流程中及贯穿整个流程涉及的不同内容,将整体信贷业务划分为若干个子流程。国际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工具框架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工作是建设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只有在利用风险评级工具精确衡量风险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运用更为复杂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这正是我国银行业所缺乏的。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可以分为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衡量、信贷风险监控与决策以及信贷工作流程管理四个部分。

      (三)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科学设计信贷产品。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必须恪守原则与标准,打好风险防范的基础。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的平衡,防患于未然。

      (四)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从当前宏观调控态势和运行环境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6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势头可能放缓。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首当其冲。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五)树立正确的信贷营销观念,防范信贷风险

      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是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关系的重要保障。银行本质上就是具有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作者周小侠      单位: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分行     发表于:《深圳金融》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