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承担中国最不能亵渎的公平正义
李华新
2009年全国高考今天结束,紧张的阅卷和录取工作即将展开。
对于1020万考生及其家长而言,过去的两三天,是他们十几年来一直为之努力、辛苦准备、满怀期待同时又略带不安和思虑的几天。尽管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已让“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一考定终身”也不再是一些人的唯一选择,但对于大多数考生——尤其是寻常百姓的孩子、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群而言,高考依然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实现梦想的难得途径。(6月9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是什么,是对人次的一次公开选拔,是学者们辛勤求学的一次检验,更是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不能想象没有高考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也无法从新设计出新的对人才选拔和培养 的新的模式。高考牵动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尽管这些年来,对高考的批评和责难不绝于耳,却必须承认,它是现实条件下最可行的人才选拔方式,同时也是个人所能把握的改变地位的唯一通道。因此,即使面对困顿,面对压力,面对未来的不可知,也怀揣美好憧憬,不敢懈怠;也因此,公平公正这一屡次被叙说、难免被看做老生常谈的不得不再一次被提及。
高考和高考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那些评卷的老师是否就是真得不会出现差错,这是人们担心的,因为,现在所出现的问题,不仅只是阅卷的细节,还有在录取时发生的不少的顶替的事件。
自然除了对阅卷老师的期许之外,我们依旧希望的是那些加分是否是真正的货真价实,或是根本就不会出现的权钱交易的内幕。缩小差异的过程尽可能快一些,让天下考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我们不希望高考中的徇私舞弊,伤害人们对公平的信念;不希望权力与金钱的操控,改变考生自我奋斗的路径;我们希望,高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也同样希望高考的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还是需要更为人性化的设计。
从近几年考生的追涨,到现在的报考人数的减少,其中的除了年龄分数的因素之外,那些上了高中而不去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庭,肯定是有自己的一些具体原因。也不仅只是就业的压力使然,或是其他的一些因素,使得人们放弃了高考。
京沪等大城市的录取率在70%以上,考生们更多的是在比拼读名牌大学好专业;陕西、贵州等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录取率在50%左右,远低于62%的平均录取率。此外,名校的招生向大城市倾斜,这就使得一些贫困边远地区的录取率依旧是低于发达地区。而这样的后果会使得那些地区依旧是人才匮乏,而且是当地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仍旧无法和发达地区想比。也许 ,一位在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一位学生的成绩,必须足够高,才能实现的梦想,在一些发达地区,却是以相对更低的成绩就可以实现这一理想。
在公平正义背后,经济的制约因素,始终的一个无法摆脱的桎梏,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关于教育结构层次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