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动谁的奶酪?(一)


  无论是农村的小学生还是城市的小学生,在自己将来长大成人选择工作生涯的时候,如果将农民作为职业,都会是个可能的选项。

  以农村学生为例,从小在农村出生、成长,生活、学习,但是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等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处自然环境的认识相当地有限。尽管这里的自然环境也是部分经过人工改造的。甚至有很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曾经生活的农村也知之甚少。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离开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滴滴汗水和泥间。为庇众生皆得饱,不辞辛劳种人间。”的艰苦人生。为了考学,跳出农门,很多家长把家里的农活和家务全都包圆了。所以,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中的生物机会是有的,亲近和实操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但是很多孩子将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接受教育,回家种田时却没有基础知识。

  再来看城市的小学生,什么是麦苗什么是韭菜都分不清是对常见作物经典的误读。在现行环境下,学生接触人工生态环境的机会远远大于自然环境。除了那些家里有条件的,可以隔三岔五去环境保护良好的地方休闲,接触大自然。但是,“何不食肉糜”的想法却并不是什么稀奇。现在有些城市流行在一些农庄让孩子自己种庄稼,了解和学习自己生活中的物质资料是从何而来,如何而来。尽管孩子参与的实践操作有限,但也不乏是一种认识自己生活基础物资的一种好的方式。尽管从事农业活动的城市潜在人才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

  目前正在做的环境教育,主要从小学生入手,进行和生计相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培训认识到自己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尽管和生计相关的内容很多,但再大的馒头,也要一口一口才能吃完。我也只能尽自己的微小力量了。

  期望(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目前做的不是很好)学生能将自己学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传达到自己的家庭,通过家庭从而影响到学校。但是现在的孩子也不像我们小的时候,家里人会让帮忙做农活,我们会跟着家里人认识野菜、草药等。

  另一方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环境素质,促进学校进行自主的与生计相关的环境教育。因为学校的教师很多也是前面所说的知道思想下生活和学习至今的,对自己身边的生物的认识也相当有限,除了那些专业科学和生物的老师好一些。

  我们是农业国家,就算谁谁出生就没有踏上过有牛粪的土地,曾祖辈或许曾经就是放牛的,种地的。这一点没有什么难为情的,应该骄傲才对,想想农村为城市提供了衣、食、住、行种生活用品,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种种营养物质,为便捷和享受的生活提供了多少原料。我们原本就没有理由瞧不起农业、农村、农民。

  人是懂得知恩图报的,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吃水不忘掘井人”,现在有人谈“工业反哺农业”太有优越感了,这种优越感是如何而来呢?且不说了,回到我们的话题,现在的农村、农业耕作和耕地面临太多的压力: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的变化,工业污染的转移,固体垃圾处理,畜禽粪尿处理,化肥农药的滥用,农村基础卫生设施简陋等等,这些都是有良知的富人能够贡献自己能量的领域。

  无论是教育方面还是硬件方面,有太多的空缺了。“有问题就有机会”,作为有眼光的投资者,比我明白得多,在目前国家的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关注农村做实事也是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