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张珍贵的欠条


  

    在延安一户农民家里,墙上挂着一个玻璃镜框,里面镶着一张欠条,一行褪了色的字写道:“在贵家吃饭欠大洋一块,王万年,刘喜山”。听主人说,这是七十年前,两位红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其中一位负了伤,是这位老乡热情收留了他们,三天后,向老乡告别时,因身上无钱,便写下了这张欠条。第二年,这位叫王万年的战士找上门来,还了一块大洋,而那位负伤的战士已经牺牲了。

  读过这张珍贵的欠条,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我被两位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想,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后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张欠条,都会为红军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所折服。回首长征,红军所到之处,不仅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穷苦人翻身解放,广大群众打心眼里把红军视为穷人的队伍,所以,红军的队伍才能不断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才能冲破千难万险,一往无前;才能前仆后继,胜利到达延安。

  在七十年后的今天,想起那张珍贵的欠条,仿佛眼前突现一面明镜,彰显出红军的光荣传统;它更像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映出了人民军队的举世无双。看到它,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看到了长征必然胜利的曙光,看到了全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希望。

  想起那张珍贵的欠条,我又仿佛看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县、乡干部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动人情景。那时,农村还很贫困,农民还吃不饱饭。上级干部下乡要吃“派饭”,一户一户往下传。饭后干部们都自觉地把一角五分钱和三两粮票放在饭桌上。老乡也不谦让,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项制度一直坚持到文革期间。1969年冬,我曾作为贫下中农宣传队的一员,到一个大队去搞“路线教育”,到农民家吃“派饭”,也是每顿交一角五分钱和三两粮票。其实,老乡也不在乎那点钱和粮票,但我知道,我们是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是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想起那张珍贵的欠条,再看看眼下一些干部的不良行为,心里很不是滋味。众所周知,现在上级干部下乡早已不再吃“派饭”,而是下饭店、上酒楼;有的吃饱喝足了,还要洗桑拿、做按摩。当然,这些钱不是乡里掏,就是村里拿。现在看来,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饭钱应该基层出,下边应该农民摊。难怪农民编顺口溜说下乡干部:“坐在车上转一转,站在村里看一看,田间地头瞅一瞅,之后直奔大酒楼。”对于干部们下乡大吃大喝,也编顺口溜说:“一盒烟十斤油,一顿饭一头牛。”因此,现在农民对那些讲吃喝玩乐的干部距离越来越远,意见越来越大。

  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党的传统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积极弘扬长征精神,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真正热爱人民的党,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同志们,让我们多想一想那张珍贵的欠条吧,多想一想人民群众的疾苦吧!用长征精神开拓进取,用长征精神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能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