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曾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态,在今年4月底以前,基本药物目录一定能够公布。然而,时至今日,卫生部、药监局都未就基本药物目录发布任何文件,目录发布出现难产,到底卡在哪里了呢?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就好比一个“水龙头的开关”,只有打开、打好这个“开关”,才能为今后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使用、定价、报销等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实施铺好“渠道”,才能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清水长流”,最终更好地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
基本药物遴选原则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的确立,是形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前提,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建立国家医药政策的倾向和基本定位。新医改方案提出,“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的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而此前,我国在基本药物的遴选中一直遵循的是在1992年至1996年确立的“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原则。
这种微调,使得基本药物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符合现实的需求,体现了“防病用药”与“治疗用药”同等重要的地位。
基本药物目录历程
1981年,我国第一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编制完成。1996年,我国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此时的基本药物品种数量还不到300种。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我国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进行了4次修订和调整,基本药物的品种数量上升到2000多种。2004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涵盖了西药23类、773种,中药11类、1260种,品种总共达到2033种。
在新旧中寻找端倪:质疑声声
3月在网上风传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征求意见稿)》中,中成药为303种,化学药和生物制品为312种,药品品种共计615种。中成药比例49%,2004年的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成药占比例62%。
从目录历程中,可以看出“瘦身”是基本药物目录的必然历程。然而,我国医疗保险改革路途艰险,如此瘦身,不仅要面对保险受益者的质疑,更加要面对医药行业的质疑。在种种质疑声中,中成药作为国药和民众接受度极高的药品,比例下降了,质疑声更加强烈。
同时,由于基本药物遴选的原则从“临床必需”转变到“防止必需”,覆盖范围本来应该更广,如今却数量下降,自然难以达到更好服务医保的原则,也是迟到的原因。
两目录合一:利益争斗的终结
新医疗方案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更是新医改方案的核心内容。
卫生部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围绕这项医疗变革重头戏,展开激烈对决和争辩,无疑能促进公共政策的最优化。两部委就医改方案的基本药物制度,进行猛烈交锋。业内人士分析那样,人保部之所以对《基本药物目录》心存芥蒂,就在于他们醒悟过来:谁掌握了基本药物目录,谁就主导了基本药物采购、生产、供应等的整个链条。
因此,把《基本药物目录》和《医疗保险目录》合二为一的呼声日高,利益各界和民众都希望能统一二者形成新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从而既保证了公众使用基本药物的权益,又能和其他目录互相补充,最大限度地惠及公众。
甲型H1N1流感:或许成为了最好的挡箭牌
基本药物要解决的是多数人看病的问题,其中涉及的基本也是比较大众的病症,而流感则是一种很大众的病症。
4月底,从墨西哥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开始向全球蔓延,世卫组织一再拉响警报,级别不断上升。虽然我国现在尚未发现病例,但国家仍然没有轻视。而这种重大疫情的发生,对基本药物的采撷是最大的考验,推迟出台,或许正是考虑到了多数民众的利益的行为。
尽管基本药物目录没有出台,国家部门未曾给出任何官方或民间的说法,但,就国家在新医改的决心和执行力上可以推断,此次的推迟,和新医改方案的推迟有着相同的渊源,那就是“医保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想要一蹴而就是异想天开,唯有循序渐进,才能在实践中纠正从而达到阶段性的完善。因此,不应等到完全完善,那只会浪费实践的时间,空自蹉跎罢了。
杨昌顺
聚焦医药,紧跟政策,关注热点,传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