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再次悲哀的发现:优雅艺术这玩意儿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远万里奔赴天桥剧场,看了出现当代的芭蕾舞《霾》,可惜没有看懂。宣传册上讲,“作品致力于通过“霾”这一意象,展现当前环境中,呈现于人身上的多重性危机,由个人生存命运,及至工业文明迷途,以危机感和突围作为剧目的原始推动力,通过人对“霾”的认知、感悟以及抗争,寻求人之存在的多义注解。”虽然顺着宣传册上的思路,也可以似是而非、不懂装懂。但在我看来,与其装懂,不如不懂。否则不懂装懂根本就是被催眠。老觉得牛逼的艺术都得表现点什么。搞到自己还没有开始独立思考,就先被冠以各种意义,然后剩下的就只能是人云亦云了,佼佼者或可装叉的写点评论。反正人、言、文分离总是很流行。
此外,宣传册上还扯了一些古文,比如:《诗经邶风 终风》的“终风且霾”;《九歌?国殇》的”霾两轮兮絷四马”但又在我看来,如此风雅的宣传,也只能叫“霾”这个晦涩不明的主题看上去更加晦涩不明。
确实,这个时代有什么必要去玩儿晦涩不明吗?晦涩不明说到底是个很抒情的东西,而今天这个时代根本拒绝抒情。正如昨天下午在单向街,梁文道讲了一件事,说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和一个女孩子一起去看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后来颓然,两个人也不了了之。因为在那部电影里,两个人发现:这个时代,早就不适合抒情,也不适合浪漫了。
不错,那部意大利60年代出品的电影,也是表现工业革命后人际的疏离。并且这种疏离是借由一个女人在后工业社会中找不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而得以体现的。尤其用红色表现沙漠,恰恰可以强调出现代工业产品对人类精神的压抑和异化。比之真的用沙漠去表现沙漠要好上许多。所以诚如这部舞剧,也许用一种“非霾”的东西去表现“霾”,更有意思一些。“反其道而行之”总是太少人用。当然,话又说回来,安东尼奥尼的东西也不能作为标本,对《红色沙漠》都是分左右阵营的。有人认为这是导演最杰出的作品,对色彩的使用极为大胆;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本片叙事模糊,乏味至极。可见,看法这个东西确实很难讲。而上面的文字,也不过是我的看法而已。
后来晚上回家,因为新买了音响,决定和朋友看个恐怖片试效。找出的竟是史蒂芬·金的《迷雾》,雾、霾,从气象学上讲,还是有几毛钱联系的。可惜那部电影对于人类境遇的分析还是要高出几分。好莱坞过分的地方恰恰在于:不光讲出了人类境遇,还拍成了一个超high的商业大片。就是说,看不懂人类境遇没关系,还可以看大片。而《霾》就很不一样,看不出人类困境,那也只能当广播体操看看了,看看别人的身体好柔软,撕扯来、撕扯去,仅此而已。
虽然很多朋友讲,如此艺术是小众艺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我这种人民看懂。可惜今天,还有什么不是貌似小众的大众吗?说什么小众和大众,根本都是一回事儿,都是那句话,被创新的狗追着提不起裤子。说到底,全是赶时髦的玩意儿。
所以还是回到最开始,看不懂就是看不懂。而对于那些孜孜不倦、鼓励我蹭票的朋友们,也只能抱歉啦。
附笔:朋友够没品,他整个演出休息了一大会儿,为晚上的曼联VS阿森纳养精蓄锐。中途醒了一下,看大家蹦蹦跳跳特累,然后感慨优雅艺术原来是个体力活儿。再然后,就是他自己也很想上去跳那块儿海绵垫子,怪好玩儿的~~确实,要求一个可以上午打实况,下午踢现场,夜里看联赛的人,欣赏什么现当代的芭蕾舞,就跟绑架我看球似的,都是非常不道德和不人性的。
附附笔:退场的时候,听见一对儿观众的对话,严重精辟。
一个问:“怎么样?”
另一个答:“晕晕乎乎的,跟打了麻药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