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一个人的学历与身份堵塞了其成才之路


  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 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每一个被破格录取的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欷嘘不已的故事,而每一次的破格录取,实际上都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我们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行着全面的检验。从这个层面上看,复旦破格录取38岁的蔡伟,就具有打破以往考录模式的意义。

      毫无疑问,在这个堪称是佳话的故事里,蕴藏着裘锡圭与蔡伟之间的一段长期的交往,相知相识与相互了解,以及其后带来的学识上的惺惺相惜,才是一度当上三轮车夫的蔡伟得以最终成为复旦博士生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倘若没有蔡伟对于学问的执著,没有导师的慧眼识才,没有一所高等学府的胸襟与胆识,蔡伟得以破格成为复旦的博士生,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进一步思考的话,那么则是,倘若遵循着现行的高考模式,遵循着“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考试机制,很显然,偏科偏得非常厉害的蔡伟是根本踏不进复旦校门的,而蔡伟的成绩,甚至连一所普通的大学都不会录取。蔡伟此次破格成为复旦准博士,实际上也向人们昭示了自主招生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不拘一格招聘人才。

      事实上,破格录取或是破格使用的事,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并不鲜见。现在的复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1978年报考谭其骧先生的研究生时,就是高中学历,考了第一名,1983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此前的梁漱溟、沈从文,都没有大学文凭,但也因有了伯乐们的发现,而站在大学讲台之上,倘若离开了破格录取与使用,显然这些堪称是佳话的传奇故事就不能延续至今。

      就在前不久,媒体还报道了国内将有11个省在今年高考中不再实施“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其所遵循的理念,实际上与复旦此次破格录取蔡伟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应该承认,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其所遵循的高考录取方式是有着合理之处的,也是这一制度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但在这个考录模式之外,还应有更为丰富的录取手段,譬如在一些高校中陆续实施的自主招生,就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次有益的补充,事实上,也正是借自主招生制度,类似于蔡伟这样的偏才怪才最终才不会埋没。

      不以一个人的学历与身份堵塞了其成才之路,这,或许是蔡伟被破格录取给我们教育制度带来的最有益启示。

  

       延伸阅读:



  复旦拟破格录取38岁三轮车夫读博士

  
核心提示

    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因为“佐子”,他结识了裘锡圭先生

      在学术圈内,裘先生的严谨务实是出了名的,他和蔡伟的结识,已有十余年。1995年蔡伟还在自学期间,就给裘先生写过信,裘先生回信赞他:“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2003年后,蔡伟在国学网上发了一些文章,“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裘先生说,蔡伟的一些想法很有见地。

      “我曾建议蔡伟考研究生,他说,英语基础太差,怕是考不取。2006年后,我感觉蔡伟有些沉寂,后来听说他为了生计,蹬三轮去了,读书时间少很多。我想,如果蔡伟因为环境不好,就这么放弃了,实在太可惜。老实说,现在搞古文字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裘先生告诉记者。

  国学网上,他的网名叫“抱小”

      能力是一方面,也许更打动裘先生的,是蔡伟对古代典籍和古文字学的真心热爱。

      蔡伟在国学网上的网名叫“抱小”,有“志向小学”之意。“小学”,为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统称,后来章太炎将其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小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

      蔡伟出身普通,父母都是工人,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出于天生的兴趣。他自幼热爱书法,学生时代迷上唐诗宋词,高二时在《文史》上偶然看到裘先生的一篇论文,从此被传统“小学”吸引。

      蔡伟给记者看他抄写的《方言》和《尔雅》。发黄的纸页,褪了色的钢笔字迹,扉页上的时间显示是1993年,那时蔡伟已高中毕业两年。他高中时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的成绩一塌糊涂,没考上大学,进了胶管厂当工人。1994年,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小摊。2007年,妻子生病,为挣更多的钱,蔡伟开始蹬三轮,“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三十来块,比摆摊强,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他写信给北大的年轻学者董珊说。董珊把这事告诉自己的老师刘钊教授,恰好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在和裘先生商量后,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去年9月,蔡伟来到上海。今年,在裘先生的推荐下,已38岁的他,获得考博的机会。

  微调科目,给他完整学术训练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说,蔡伟入学后,必须先完成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学业,再修读博士。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学校将在科目上做一些微调,比如可以免修英语,改修日语,一是蔡伟从头学起来容易些,二是日本也有同类研究,今后有益于他阅读国际学术报告。“复旦招收蔡伟,是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应该对他负责,给予他规范、完整的学术训练。”

      “与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相比,他的知识结构较偏。”刘钊教授告诉记者,“比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都有所欠缺,需要恶补。”对此,裘先生也有同感,由于条件所限,蔡伟主要看前人的研究,比如乾嘉学派王念孙、王引之的东西。“王氏父子当然了得,但如果完全跟着他们走,也超不过他们。把蔡伟招进来后,要对他加以训练,让他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多看一点儿文献。我们还要提醒他注意自己的不足,例如外语。尽管出土文献和古文字都是中国古代的东西,但目前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要引用别人的成果,和别人交流,都需要外语。”裘先生说。

  访 谈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

      把招博士生权力还给教授

      记者:在现在学位授予制度非常健全的情况下,录取蔡伟是不是更困难些?

      顾云深:2000年起,复旦实施了一项制度:两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题由导师自己定,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裘锡圭先生作为国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当然有这个资格。但蔡伟确实更特殊一些,因为按规定,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而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教育部,和相关部门作了沟通。

  □蔡伟:

      用研究成果证明自己

      27日,蔡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到家人的认同还需要时间,但我一定倍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

      “在学术上,

      名利是致命伤”

      蔡伟说:“我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名,这不叫什么名人。”在他眼里,只有对学术产生影响,在古文字学界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发表独立客观的观点,才是最神圣的。

      “在学术上,名利是致命伤。”蔡伟说。对于如今很多人习惯把学问分为“有用”和“无用”,并喜欢用物质来衡量一切的现象,蔡伟说:“学术精神也是一种物质。”

  “用研究成果证明自己,

      别无他求”

      作为一个特例,蔡伟将面临一些不适应。他说:“我毕竟不是正规体制内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里难免会有压力。一方面是一些不认识的人对我这样一个特殊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是我还需要修一门外语。”

      蔡伟表示:“我很担心像我这样的‘特殊学生’并不多,这会给我带来一些压力。我决心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说话,来证明自己。但学习日语却将占用我一些搞古文字学术研究的时间。”

      作为一个受到特殊待遇的人才,蔡伟说:“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学生,甚至在6月份没有拿到正式通知单前,我还不是博士。但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感恩,去报答那些曾经帮过我的人。”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蔡伟向记者反复强调:一定不会辜负学校、裘先生以及研究中心的关怀,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一定要在古文字方面作出贡献。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综合《解放日报》、《青年报》报道》)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yyqhysc0623wxj.chinavalue.net价值中国网 
       http://new.qzone.qq.com/893849699/infocenter/医药营销企划&医院经营管理--万祥军 
       http://yyqhysc0623wxj.blog.bokee.net/医药营销企划与市场/万祥军 
       http://www.xj0623hjwq.blog.bokee.net/社会生活时政评述&老年服务健康管理

        http://yyqhysc0623wxj.co.bokee.net/视明润洁---眼大夫”爱眼眼科治疗中国行动项目同盟&中国光明行动联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