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有何经济学解释力?
肖光恩(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2008年12月12日,发表时有删节)
经济地理区位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发生的地理区位问题,即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在一定地理区位上发生?经济活动选择在一定地理区位上发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地理区位选择对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应?。经济地理区位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地理区位上发生。
尽管经济地理区位在现实和理论上都很重要,但经济地理区位研究却长期处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外围,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长期忽视经济地理区位问题,基本不把经济地理区位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对象,甚至根本不提。看看最新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经济学》。这是一本受到广泛好评的教材,要是有点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它无所不包,全书有1100多页。然而索引中根本没有出现区位或空间经济学这样的词,仅仅在一处提到城市,那是在讨论欠发达国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时出现的。对地理区位的忽视,被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称这为“重要的不解之谜”,它后来用“历史的偶然事件”来解释;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区位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主要是空间经济学本身的某些特征(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掌握的那种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因此,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处理方法就是置之不理,从不考虑区位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不考虑在现实世界中,城市系统像经济学中其他任何系统一样有章可循。正如地理学家们因为知道手中没有可以解释山脉成因的模型,所以不会认真研究山脉的位置那样,主流经济学们也因为知道无法把空间因素模型化,而不去研究经济空间方面的问题。正是由于经济地理区位无法模型化,因此而被主流经济学拒之门外。
尽管经济地理区位研究在经济学理论中被边缘化的具体原因还有很多,对之的探讨也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仍有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曾将他们的关注视点转入了这一领域。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其中都涉及到生产的分工、专业化和区位问题;到了19世纪30年代,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屠能(Thunen)最终将空间区位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加以研究,屠能在其代表作《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创立了农业区位论,他假设空间区位是均质的,推导出在一个孤立国的模型中,由于运输成本因距离不同而变化所导致的农业分带现象,即农业围绕中心城市而呈现出同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即著名的“屠能圈”。屠能圈的分析模型不仅用于农业生产的布局分析,也适用于工业布局问题的分析。屠能圈不仅包含了边际主义的思想(屠能也因此被认为是边际主义的创始人),而且也包括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的基本思想。尽管屠能的区位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屠能的区位理论却被忽略了约一个多世纪。
以下省略四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