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发展的三种可能


  讲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个笑话。从前有个财主家,生厂个胖小子,过满月时人们纷纷前去祝贺。第一个人去了说,你家儿子将来肯定会做大官,财主听了很高兴;第二个人去了说,你家儿子将来肯定会赚大钱,财主听了也很高兴;第三个人去了说,你家儿子将来肯定会死掉。财主听了大发雷霆,要赶人家走。其实前两个人说的都是恭维话,能否实现很难说。只有第三个人说的是大实话,财主的儿子不管活多大年纪,将来也肯定是会死掉的。但这句实话却把财主惹恼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说恭维话、说假话容易,可以不负任何责任;而说实话、说真话就不容易了,因为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由此故事不由想到曾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提出的青年人发展的三种可能:有的可能成为栋梁之才,有的可能成为平庸之辈,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不肖之徒。

  吴有训,字正之,江西高安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他曾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有一次,在对学生讲话时,他说:“大学这个词英文叫UNIVERSITY,我的理解,音译过来就是‘由你耍四年’。耍四年混个文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那样做只能误了你们自己。读四年大学,对一门学科来说,只能算入门打了点基础,离校后还须作艰苦的努力,方能有所成就。”校长妙解英语,巧作发挥,短短一席话,引人深思。

  现在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固然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普遍存在“三大缺点”:一是对自己估价过高;二是不懂国情;三是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对新旧社会和改革开放前后对比没有亲身体验。青年学生缺乏经验,比较幼稚,这是自然的缺陷,无可非议,也没什么可怕。问题是,自己要承认自己幼稚。幼稚加谦虚就会逐步走向成熟、老练;相反,如果不承认自己幼稚,或者幼稚加狂妄,那就会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引用的一副对联说的那样:“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搞不好,还会走向反面,甚至犯大错误。

  再讲一个故事,题目叫做《你父我子》。说的是明朝时有个进士,叫靳贵,号戒庵,江苏丹徒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为内阁成员。他对自己的儿子曾经寄予厚望,谁知儿子不争气,学业无成,仕途无望。好在他的孙子用功发奋,年纪不大便考中进士,总算对靳贵是个安慰。这天,靳贵又催促他的儿子要学习上进,为孙子做出榜样。谁知他的儿子却振振有词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你有什么资格老是教训我呢?”你说这个当儿子的可笑不可笑?有没有出息?从总体上说,一代人总要胜过一代人,即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但从个体上说,却不一定,即儿子不一定都能超过老子。

  李瑞环同志讲青年人的发展的三种可能,是希望莘莘学子,多成为栋梁之材,少出现平庸之辈,最好别出现不肖之徒。

  我们的大学生切不可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了不起。先不说大学生还缺乏实践,缺乏经验,就说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要看到那也是极其有限的。当然,有些问题,原因不在你们身上,而和大学里的教育思想、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管理有关。有些大学对学生进行民意调查,集中反映的看法有三条:一是专业设置太窄;二是教学方法太死;三是有些教学内容太旧。这三条恐怕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问题。到国外留学的我国留学生把中外教育进行过比较。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最让中国留学生感到自豪的是“三好”: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但最让中国留学生觉得自愧弗如的是,外国学生有“三强”:创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看来,中外教育各有所长。国外不太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过于自由,有的学生功底还没搞扎实,就急于求异创新。而我们的教育则相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试想,如果中西两种教育体系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否可以达到相得益彰之效呢?我们还要知道,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非常快,重大发明不断出现。如果仅凭原来学到的一些知识,很快就可能落伍。

  从历史上看,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花了几万年;到蒸汽机出现,又花了几千年时间;到电气化时代,花了几百年时间;到用上电子计算机,是几十年时间。越往后科学技术发展越快。从1945年到1955年,核聚变试验成功;从1955年到1965年,人类开始宇宙飞行;从1965年到1975年,出现可控的生命过程;从1975年到1985年,微处理机出现;从1985年到1995年,软件大规模产业化。另外,知识积累明显加快。19世纪,大约50年知识积累增加一倍;最近这些年,大约三五年,知识积累就增加一倍。与此相连,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在明显加快。比如从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有线电话花了56年,无线电话花了35年,电视机花了12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只花了2年,而激光器才花了1年。特别是现在的学科发展越分越细,又高度综合,更多地朝综合方面发展,而且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发生了交叉融合。这方面例子很多,如人工智能,包括现在的“克隆”技术,都不是一个学科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舶观念。仅仅依靠在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知识,打下的一点基础,那是不够的。   

  平时我们谈起一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学者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常常说他们“桃李满天下”。这句话,是有来历的。春秋时代,魏国有一个叫子贡的大臣,他曾经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独自跑到了北方。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叫子简的人。在一次交谈中,子贡向子简发牢骚说,自己出事以后,过去培养出来的人谁也不肯为他帮忙。子简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乘阴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长出来的刺儿还要扎人。因此,君子培养人才,要像栽树一样选好对象。”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和提携起来的优秀人才比作“桃李”。后人讲的“桃李满天下”一语,便由此而来。如此看来,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怎样,既和这些人原来的情况有关(即要看他们原来是“桃李”还是“蒺藜”),也和他们后来的修养和锻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