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儿童是成人仰视的世界
儿童节到了,各类与儿童相关的话题照例很多。近日《中华读书报》有篇报道,儿童文学专家们用成人思维给儿童文学划出了各种阵营。划来划去,无非是两分法的胡同思维,通俗的和艺术的、商业的或市场的、即时的或历时的、横向的和纵向的,似乎从儿童文学中抽象出这些似是而非的对立概念,就能解决儿童文学的进退问题。
在这种观念中,《哈利•波特》被毫不犹豫地被划入了通俗的阵营,也成了大家指责市场化的对象。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世纪之书”,竟然不被看作是艺术的,也是文学在当代的病态之一。从那些儿童文学专家的话语中能看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试图去理解过儿童,或者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灵看世界,也正因此他们丧失了当代儿童文学最缺乏的想象力。如果说中国的儿童文学出了什幺问题,这就是本质问题。
《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个小故事,肯定能对儿童文学作家们有所启发。有一天,门徒们问耶稣,在天国里谁最伟大?耶稣找来了一个小孩子,指着孩子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变得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就进不了天国,任何人只要能像小孩子一样谦逊,就是天国中最伟大的;谁能以我的名义接受这样的小孩,也就等于接受了我;但是,谁如果同这些信奉我的孩子作对,那么,最好给他脖子上吊一个大磨石,让他沉到海底去淹死。
在耶稣眼中,一颗充满童真的心是最伟大的。在儿童面前,我们不仅无法藐视他们,他们甚至是我们仰视的力量。这正是生命的无可奈何之处,尘世中的滚打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儿童自然、本真的内心世界。看着他们的眼睛和神态,会让我们心神不安,我们发现他们才是我们人生的理想,虽然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充满了一切可能。所以在任何智慧者的眼中,儿童都是圣物,是一个让成人学习的世界。
英国女作家罗琳就是因为有了对儿童世界的仰视,才让她发现哈利•波特那个奇异的魔法世界。这也是她与中国儿童作家的最大区别,中国儿童作家口口声声说的却是对儿童的教育。当我们看着儿童,如果不惊叹于他们纯净的内心和对世界的信任,不惊叹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充满活力的想象,想要创作出吸引孩子的文学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儿童就是文学。比如伟大诗人李白、海子,人们总喜欢称他们为赤子,就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和作品中,弥漫着只有儿童才有的天真和无邪,也带给人们一种儿童世界中才有的纯净的人性力量。不是我们要给儿童什么文学,而是我们要从儿童的世界中,去领悟文学,去培养想象力。当作家能放下心态,做得比一个儿童还要谦卑时,他才可能为儿童真正打开一个世界。
对于儿童,成人世界永远是污浊的,这是一个简单事实。一旦只想用成人观念来影响儿童,这种作品还没创作出来,就已经失败了。被众多儿童作家喜爱的《小王子》或安徒生童话,都是因为作者找到了一颗让自己回到儿童的心,作品才会变得如此伟大。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它之所以让今天的儿童疯狂,是因为她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与今天孩子沟通的魔法。
对于儿童文学,所谓大众的还是艺术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们能否从生命和心灵深处,去抬头仰视那个儿童世界。儿童就是文学,儿童的力量也是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