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6
18:23:27 来自: 杜青
《鹄奔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第一版
评测员:杜青
【出版社工作】15/20
装帧(8/10):
封面浓云残月,荒野孤城,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气氛与故事很吻合。书中数处彩色插图,只是出现的位置与内容不符,中间还有几页字迹模糊(如P183)。
宣传及营销(7/10):
书腰上印着几位在推理圈响当当,圈外很少人知道的前辈名字为本书的“推理”作背书。包括参加推理评测,能感觉出是想向推理文学的定位上靠。在作者已经拿下历史小说这片大众疆土后,进军推理这个小众市场。其心可赞,当拭目以待。
【文字内容】19/30
小说从乡野传闻说起,引出主人公单身赴任路经鹄奔亭后的种种奇遇。看似真实,却又不实,人面人心,神鬼莫辨。奇案、故人、爱恨、子民、旧梦、珍宝、野心,被命运的风卷携着,在这座边外小城汇集,在主人公心里交织。昨日今时,似幻似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故事以事件为中心,勾勒出主人公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爱恨情仇。部分人物鲜活真实,有血有肉。
在气氛渲染上,作者试图还原东汉时期,那种鬼神与历史交融,人鬼共存的时代氛围。似乎有点梦枕貘《沙门空海》《阴阳师》的味道。
下面说说本书文字上的最大“特色”:“草根写作的随意与历史雕琢的讲究相结合。”
本书行文的最大特点是“古风文言”+“草根白话”,古风词语经常点缀在白话当中。但是,白话部分的修辞运用随意,文字的淬炼不足,文化很足文学欠修。就以代词的用法为例,正文第一页没几行字就出现了12个“我”字,第二页会不会好呢,前两行就3个“我”,就举此页下面一句“一日三餐我也懒于亲自动手,我需要一个厮养(虽然我自己曾经当过很久的厮养),但我并不需要借助他的矫健来壮胆。我深信……”(此段5行里就9个我)如果是在网上看看似乎也没什么,但由于前面楔子写得太有意境了,把人带进了如梦如幻的妖风古意,马上再看到这么随便的代词用法,一下子就造成了明显的阅读障碍。
而且一些倒装句用得也挺没道理的,没来由的从古风中迸出。之前看小猪前辈的评测说作者在文字上很讲究,很多现代词都没用,可滥用现代修辞不是更夸张,而且很多是不那么必要的。
有人会说,现在国内原创来用修辞和代词的不是很多,不也都读得很顺,看看故事就好了嘛。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本书到底是草根文学还是文学文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协调呢,于是在天涯社区找到了网上连载版,不得不说,相比之下网上版分外流畅。
主要原因是网上版整体更随意更白话,让人完全进入读现代通俗草根小说的环境,古代文言部分浓缩在对话中,这样所有肆意出现的代词和现代修辞就一下子自然多了,合不合语法有没有歧义也没关系了,为什么,因为这就是草根文学嘛。
于是笔者不禁胡乱猜想,《鹄奔亭》在网上连载到集结出书的过程中,有一次修改,有意无意的试图将草根写法的《鹄奔亭》推向某种更文学的文本。只是,这次改动从结果来看很失败,所有本来鲜活随性口语化的文句,在文学文本的环境里都变得无所适从,倍显尴尬。就好象刘姥姥在家里一定很亲切自然可爱万分,要是定位在大观园还非按凤姐包装就显得不伦不类让人不知所措了。
《鹄奔亭》实体书的问题就在于高不成低不就,写作的随意与文化的讲究出现在一起,就需要阅读者在读书时增加一个自动转换功能,以达到文字运用与内容的连贯。举第三页中间一句:
“况且我也不是不懂得权时应变的人,我六岁就进入居巢县学,听那些儒生们讲论《论语》,虽然我对孔子的很多话并不以为然,却还能做到阳奉阴违。”
要想非草根的理解就要在脑内转化成:
“况且在下略晓权时应变,自六岁入居巢县学,虽对儒生讲论《论语》中,许多孔子之言不以为然,却尚可阳奉阴违,处之泰然。”
《鹄奔亭》有历史有文化,考究严谨、选词谨慎,故事有趣感人,但却还不是好文学好小说。
【诡计布局】19/30
鬼神搭台,人心似局,千里伏线,世事炎凉。看似一桩桩一件件的离奇事件,或许都是天意之外,人心似海。一个人能知道多少,看到多少,侦探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或真或假不知对错的真相。从这个意义来说,《鹄奔亭》多少有点反推理的味道。
可以说全书是从神鬼走向了现实,但很难说走向了本格。本格推理最重要的必然性、唯一性、严谨性、公平性,《鹄奔亭》并没有追求。诸多的线索汇集在一起,或许可以是这样,可以不是这样。
诡计整体风格和电视剧《狄仁杰探案》后几部很类似,与其说诡计,不如说阴谋,正与邪互动,斗志斗勇,尔虞我诈,比赛谁心机更深,谁能摆谁一道。
【评测员感想】12/20
如果是在书店翻翻,看到那么多的“我”,笔者肯定不会买了看完,但真看完觉得也还不错。就说阅读感受,在本土历史、悬疑、盗墓里绝对算中上水平,至少是个有开头有结尾挺有趣还有点感人的完整故事。但就现代汉语水平,小说结构把握,文字淬炼,跟水天一色的《乱神馆记》还不能比。
感谢出版社提供样书。以上仅个人感受,谨慎参考。
【总分】15+19+19+12=6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