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置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老百姓家里喝黄酒、熏艾条、挂菖蒲。记得很多年前,还住在乡下,这一天必然会吃上鸡蛋草煮熟的红鸡蛋。那时这个节日似乎给了孩子们很多的期盼,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三两个鸡蛋捂在书包里,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好心情。
处在云南,过端午节,没有赛龙舟,也没太多穿戴虎头帽的习俗。这一天吃粽子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的常规食谱。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一天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与农时进入炎热的仲夏有关,因为天气太热,细菌滋生,容易得病。主要的意义在于消毒、驱邪、健体有关。 当伟大的诗人屈原带着美政思想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投进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百姓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失意的文人。端午节也被赋予了人文的含义,屈原的爱国豪情也得以代代相袭。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的三个阶段。人在大自然中生成进化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在人类的早期,人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人们既畏惧又依赖于自然,从而产生了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端午节的由来好几说就道出了这个道理,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 ,无不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民俗文化中,历来受到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活动,都与顺应天时有密切相关。春节过后春耕大忙,端午节以后是夏季“双抢”。吃粽子和黄酒,从浅显的道理来理解,也就是要吃好,增强体力,家庭凝聚,以迎接农忙。
中国早期社会是个农耕为主的封建国家,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在这里孟子的本意是要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但从根本上提出了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自然观。从古代圣人的学术言论中不难看到,天人和谐的自然思想。
当人类步入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吃饱不在是人们期盼的关键点,吃上安全性食品才是重望所归。工业化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征服自然的今天,予取予求,为我所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征服自然后所带来的困惑,环境极度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等问题。在古代社会里,从政治制度官职的设置,到民俗都与“天时”有关,我们看到的征服自然的含义是“顺应天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端午节规定为法定的节日,品味其中之自然观,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休憩后的那份悠然。在倡导科学发展观保护自然的今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任重道远。也正应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与精神。
端午节民俗文化的自然观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