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2008年读的几本书——《思维的版图》
日期:2009-01-22 | 分类:society |
《思维的版图》[美]理查德.尼斯贝特 (汪丁丁推荐)
相关:《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也许不是碰巧,手头的两本书都是汪丁丁的着力推荐。一本是《思维的版图》,关于圣塔菲研究所研究成果《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
如果读过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叹服其剖析之深刻的同时,你会感觉到民族未来充满灰暗,对于一个中国人不免感到非常压抑,“堵 得慌”。有趣的是,做中国人的跳出这个圈子写中国文化时充满了批判,与此同时位处理性世界的西方学者反而对东方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期待—— 这与现今方舟子批判中医而西方人文哲学管理学科的学者普遍反对何其类似。
理查德.尼斯贝特正是研究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一个著名学者。虽然我和非常多读者一样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已了然,可读完全书,你仍然不得不感叹其深度。这本书来自于其众多研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让然看得出作者对于东方世界整体论思维的偏向。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认为,西方人的精神与肉体互相独立而中国人在众多肉体下却只有同一的精神(问题:这在网络时代将会强化 还是弱化呢?),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中仍然可以看出作者二元论的基本假设——精神和肉体。不幸的是二元论也是典型西方哲学的产物,以西方美女的 三围,腿长等数据来衡量东方男人,未免有不公平之嫌。
学术研究就是学术研究,《思维的版图》中所有的结论都有严谨的实验做支撑,而非一味地使用大量的形容词搞晕读者。西方人重事物而东方 人却关注事物的背景,西方人先定义个体,然后在个体基础上定义关系;而东方人则先定义关系,再在这个基础上定义个体。简而言之,关系决定你是谁。如果能从 这个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现象,我想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更进一步地思考,在一些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入这个基础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商业战略 呢?
例如Google,一直只崇拜机器的全自动化服务;而百度,至今没有摆脱地面部队的推广力量,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早年生产电池的比亚 迪,拿人肉生产线对抗大品牌,居然以超低成本硬生生切下一块蛋糕出来。而人肉搜索在西方人眼里十分的难以理解。有趣啊有趣,我相信在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双重 商业进化中,注定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
碰巧今天就读到了《梁冬:关于搜索引擎的最大误解》,作者是凤凰卫视前主持人,百度前副总裁,资深媒体人,对传统文化有着狂热的爱好 和虔诚的使命感。 文中对于百度,Google的分析我很受用,所以特地转到了自己空间中。文中还说“就像梁漱溟说的:中国、印度、西方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西方关注 的是人与世界,中国关注的是人与人,而印度关心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有意思。这种理论下,未来的世界的确属于社交网络,这不正是中国人擅长的么?如果 胆子再大点预测,互联网进化会在这个东西文化交汇处分叉。
去年我也写过关于SNS的竞争格局问题,当时的断言是“QQ、移动等大佬没出手的情况下,说什么格局已定基本上是笑话”。最近QQ终 于出手了,静观其变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沉淀,我这些关于平台上关系的一些结论写在了自己书里(《互联网商业创新:理念与实例》)。
呵呵,扯远了点。
关于传统文化与东西方思维差异,关心的读者一定耳熟能详,但不看这本书,你不会知道当中水有多深。我自己功力有限,无法表述不属于自己肚子里的东西,有兴趣的不如直接看书好了。
相关:《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也许不是碰巧,手头的两本书都是汪丁丁的着力推荐。一本是《思维的版图》,关于圣塔菲研究所研究成果《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
如果读过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叹服其剖析之深刻的同时,你会感觉到民族未来充满灰暗,对于一个中国人不免感到非常压抑,“堵 得慌”。有趣的是,做中国人的跳出这个圈子写中国文化时充满了批判,与此同时位处理性世界的西方学者反而对东方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期待—— 这与现今方舟子批判中医而西方人文哲学管理学科的学者普遍反对何其类似。
理查德.尼斯贝特正是研究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一个著名学者。虽然我和非常多读者一样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已了然,可读完全书,你仍然不得不感叹其深度。这本书来自于其众多研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让然看得出作者对于东方世界整体论思维的偏向。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认为,西方人的精神与肉体互相独立而中国人在众多肉体下却只有同一的精神(问题:这在网络时代将会强化 还是弱化呢?),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中仍然可以看出作者二元论的基本假设——精神和肉体。不幸的是二元论也是典型西方哲学的产物,以西方美女的 三围,腿长等数据来衡量东方男人,未免有不公平之嫌。
学术研究就是学术研究,《思维的版图》中所有的结论都有严谨的实验做支撑,而非一味地使用大量的形容词搞晕读者。西方人重事物而东方 人却关注事物的背景,西方人先定义个体,然后在个体基础上定义关系;而东方人则先定义关系,再在这个基础上定义个体。简而言之,关系决定你是谁。如果能从 这个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现象,我想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更进一步地思考,在一些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入这个基础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商业战略 呢?
例如Google,一直只崇拜机器的全自动化服务;而百度,至今没有摆脱地面部队的推广力量,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早年生产电池的比亚 迪,拿人肉生产线对抗大品牌,居然以超低成本硬生生切下一块蛋糕出来。而人肉搜索在西方人眼里十分的难以理解。有趣啊有趣,我相信在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双重 商业进化中,注定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
碰巧今天就读到了《梁冬:关于搜索引擎的最大误解》,作者是凤凰卫视前主持人,百度前副总裁,资深媒体人,对传统文化有着狂热的爱好 和虔诚的使命感。 文中对于百度,Google的分析我很受用,所以特地转到了自己空间中。文中还说“就像梁漱溟说的:中国、印度、西方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西方关注 的是人与世界,中国关注的是人与人,而印度关心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有意思。这种理论下,未来的世界的确属于社交网络,这不正是中国人擅长的么?如果 胆子再大点预测,互联网进化会在这个东西文化交汇处分叉。
去年我也写过关于SNS的竞争格局问题,当时的断言是“QQ、移动等大佬没出手的情况下,说什么格局已定基本上是笑话”。最近QQ终 于出手了,静观其变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沉淀,我这些关于平台上关系的一些结论写在了自己书里(《互联网商业创新:理念与实例》)。
呵呵,扯远了点。
关于传统文化与东西方思维差异,关心的读者一定耳熟能详,但不看这本书,你不会知道当中水有多深。我自己功力有限,无法表述不属于自己肚子里的东西,有兴趣的不如直接看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