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
编者按:《滚雪球》,巴菲特惟一授权传记,由摩根士丹利的保险业美女分析师所写。号称历时5年,与传主交谈2000小时,采访了他250个亲朋好友。2009年春节期间,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打算边读边记,写出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对于巴菲特,世间的误读和过度诠释过多,是时候去看看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那个巴菲特了。
27、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后,巴菲特谢绝了接班的机会,自立门户。1955年底,25岁的巴菲特杀回奥马哈小镇。当时,他有17.4万美元,每年的生活费是1.2万美元。自从他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截至1955年,每年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联合公司成立,20世纪最大的雪球正式开滚。
;
28、巴菲特的第一批“客户”,主要是亲戚、发小、世交、挚友。在那个年代,离开纽约和波士顿搞金融、堂堂研究生去做个体户、有了钱不买房喜欢租房住,都是凡人所不为的。1956年时,证券业并不显赫。苏珊对人介绍丈夫是“证券分析师”时,别人有时候以为是检查防盗报警器的。证券的英文security 也有“安全保卫”的意思。
;
29、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帮助,绝不仅限于思想与精神。他退隐江湖后,介绍了很多重要的客户给巴菲特。全国价值投资精神领袖的推荐和传人地位,对于创业期的巴菲特意义不言而喻。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将品牌和客户资源传给弟子,这是师父的智慧;巴菲特青出于蓝,却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只争实利不求虚名,这是徒弟的智慧,都不简单。
;
30、巴菲特的私募基金开张第一年,跑赢市场4个百分点。他干过一桩漂亮的投资,购买总部在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的股票,这公司当时没上市,属于一级半市场。1919年各地农民买入成本是100美元,50年代时,有一个家族开始以每股30元吃进,而当时该公司每股盈利是29美元(1倍的市盈率)。巴菲特发现大有油水,派人开车去全国找农民收购,一路把价格拉到了100美元——3倍的市盈率。
;
31、巴菲特也曾做过庄,在邮市。他曾做庄4美分的蓝鹰邮票,一共收集了60多万张,控盘了,共花了2.5万美元。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大数目,结果一败涂地。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认识一些人,只知“物为稀为贵”,殊不知,除了极少数孤品珍品之外,长期而言,惟有能够带来未来现金流的“物”,才能“贵”。
;
32、如果没有芒格的出现,巴菲特不会有今天。芒格家世比巴菲特显赫。据说,在奥马哈,芒格家族的人总是在客厅受到款待,而巴菲特家族总是在后门递送货物(开杂货店的)。芒格早年不幸,第一次婚姻在8年后宣告失败,儿子8岁时患白血病,他看着儿子一天天衰弱死去。他和巴菲特属于一见如故,相较于各自的妻子,显然他们俩之间相知更深。巴菲特与芒格的友谊,我们一般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
;
33、中国人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巴菲特的投资之路,能不能在中国复制?有一件事,巴菲特从起步阶段就一直做,那就是收购股票——进入董事会——改组公司——赢利。讫今为止,不知道在中国有多少流通股东、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成功干过这些?
;
34、巴菲特筹集资金的分水岭,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别人投资;此后,是别人找他投资。1960年起,他的资金门槛提高到8000美元。接受别人的委托资金变成帮忙,雪球开始真正向下滚起来了。1959年,跑赢市场6个百分点;1960年,跑赢29个百分点,资产价值达到190万美元。
;
35、在1960年的客户资源大跃进后,1961年巴菲特的回报率是46%,跑赢道琼斯指数24个百分点。仅仅6年,他管理资产规模达720万美元,超过了他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个人身家正式超过100万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了。
;
36、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也曾想过一个问题,查理?芒格作为智慧上与巴菲特比肩的搭档,为何比巴菲特“穷”这么多?现在看来,答案可能与他们早年的道路有关。1963年,芒格也已经在做投资,然而和巴菲特比,他有几大劣势: 一、当时他才筹到了30万美元,与当时的巴菲特比,起点太低;二,他很早就有了一大堆孩子,另外,早年离过婚除过权,死过白血病的儿子,这些对于本钱都是大伤元气的。巴菲特说,“没有任何累赘地早点起步是很大的优势”,1955年从格雷厄姆那里打工归来时,巴菲特身上已经有17万多美元,而芒格的本钱一直都很缺。年轻时候的本钱太重要了,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每每见身边的年轻人,沉溺于虚荣消费,就为其感到可惜。三、芒格当时还在做着他的律师事务所生意,而巴菲特不在任何其他事情上浪费时间。专注是有代价的,它意味着放弃很多机会,但不专注的机会成本更大。也许正因为这些劣势,为了奋起直追,芒格比巴菲特更愿意借钱投资,也进而承受着更大的风险。
;
37、在认识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义者,更关注的是雪茄烟蒂,是一家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芒格提醒了他,应该更注意公司的存活发展价值,思考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东西:品牌、管理、未来。熟知巴菲特的人知道,这些后来成为他投资思想的核心。
;
38、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感觉,以巴菲特的智商,一开始他不可能不知道定性分析的重要,关键是他的信仰。格雷厄姆深受大萧条的影响,信奉梭伦的名言,“除非结束,否则没有任何人的生活可以被认为幸福的生活”;父亲霍华德,始终在为美元一文不值的那一天做着准备(后来在遗产分配时,他都为此给子女留好了后路)。
;
39、30岁以后,巴菲特有几个变化。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相信,它们的发生互为因果,绝非时间的巧合。比如,和芒格结交、从坚定的共和党世家转为民主党人、投资风格的变化、接受费雪的成长股理念。这说明,这段时间,他的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而不是那些报表分析、图形分析、数据分析的“术”,造就了以后的巴菲特,也让你我千万投资者走上不同的道路。
;
40、巴菲特的学习力非一般人可比,芒格夸他是“学习机器”。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见过很多投资人聪明绝顶,可惜没有胸襟去海纳百川,终究成就有限。巴菲特从一个叫赫布?沃尔夫的人那里吸取了智慧,说此人“如果有人在新泽西的哈肯萨克洗个澡,他能告诉你这对美国自来水厂收入的影响。”
;
沃尔夫告诉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就不是更好的选择。”今时今日,仍然有大把聪明绝顶的投资者,在做这种蠢事。随便打开几份研究报告,就能看到一堆拿来着放大镜找“黄金针”的家伙。
;
42、1963~1964年,巴菲特有一个至今广为流传的投资案例,是他投资史上的里程碑。美国运通被一个商品交易商所骗,骗子用海水冒充豆油得逞。事发后,美国运通股价腰斩,正好赶上肯尼迪遇刺市场大跌,别人撒丫子跑,巴菲特思考数月,押下重注。好公司、坏运气、低价格、长期持有,一招鲜,吃遍天。
;
43、在美国运通投资案期间,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在癌症中去世。一败涂地的政客,往往被此病纠缠。巴菲特让父亲把他从遗嘱中删除,将遗产让给其他亲人(巴氏爱财,让之有道)。不过,在父亲生前,巴菲特始终没有告诉父亲——自己已经决心“叛变”成为一个民主党人。巴菲特和索罗斯为何都是坚定的民主党人,而不是传统的“富人党”共和党,这值得我等投资者深思。
;
44、尽管丧父之痛令巴菲特深受打击,头发凋零,但他仍然和妻子苏珊吵了一架——怪她在霍华德的棺材上花了太多的钱。若不是他的“阿堵物”富甲天下,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倒真觉得他颇有几份魏晋风度,略具庄子陶潜的深刻。
;
45、巴菲特的公司举世皆知,叫伯克希尔?哈撒韦,现价9万美元/股,几个月前还是15万美元/股。对这公司的投资,是格雷厄姆“雪茄烟蒂”理念的代表作,却是一次著名的失败。
;
46、伯?哈公司历史悠久,100多年前成立,后来的几代掌门人都雄心勃勃,殚精竭虑,可惜“海潮比游泳选手更重要”,一度辉煌之后,转而江河日下。巴菲特进入之后,奇迹并没有出现。那种管理层痛定思痛,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奇迹,常常只在报告文学、小说影视中才有。伯?哈的纺织主业始终没有振兴,至于它今天的业务,那是巴菲特另辟天地的产物,和原来的伯?哈并无关系。巴菲特后来坦承,“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
;
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有时候想,清兵入关后的南明政权,就是典型的政治雪茄烟蒂。郑成功、张煌言、李定国、黄宗羲……那个时代的无数精英都想拿起来抽一抽,全都身死国亡。当时的满清政权,政治市盈率极度“泡沫”,撞上狗屎运入了山海关,想用几十万满人统治几千万汉人,但泡沫一旦接轨现金流,就有希望做实,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成长股,终于变成了康乾的蓝筹股。
;
47、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反战风起云涌,欧洲日本美国全在闹西方版的“文革”。美国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尽管苏珊的救世情结极浓,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思赚钱术。尽管已经投身民主党,他不会自己去做社会活动,甚至不想捐钱。如果没有最近的“裸捐”壮举,我想巴菲特身后的名声很不乐观。
;
他当时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核战争——极可能也是出于投资理由。他把《反战宣言》中的“记住你的人性,而忘记其他”放在案头。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相信,对人类的信仰,是成功投资的真正基础。
;
48、1966年2月9日,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点。在那个年代,一千点的道指,相当于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一万点的上证指数。这一年,巴菲特发现手头有4000多万美元现金,找不到足够多的可投资的烟蒂。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钱比机会多。
;
这时,他开始出售两年前投资在美国运通的股票,股价已经翻倍——不过,按很多人印象中的牛市标准来说,两年翻倍顶多算是差强人意。和60年代沸腾岁月中的明星人物相比,巴菲特已经颇有“未老先衰”的形象,这种牛市中的尴尬后来屡屡上演。
;
49、巴菲特的父亲给子女留下的遗产是农场,那是为大崩溃预留的避难所。巴菲特却将它卖了买股票。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想,有人肯定要问,巴菲特已经很有钱,增加那点股票意义何在?不过,也可以反问:既然他已经如此有钱,保留农场意义何在?
;
50、用三流的价钱买二流的公司、用四流的价钱买三流的公司,这就是60年代初巴菲特玩的游戏。当时他在格雷厄姆的“烟蒂”论、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的“大生意”之间举棋不定。“这有些像新教改革期间的情况,第一天我听从马丁?路德的,第二天我听教皇的。格雷厄姆当然是教皇。”
;
51、巴菲特入主伯?哈以后,曾分过一次红,每股派10美分,结果后悔莫及——每一颗子弹都很珍贵。从此,他不再“犯这样的错误”。8个月后,他发行交换利率为7.5%的公司债,股东们可以用股票来换。通过这种方式,清洗掉希望得到现金的股东,只留下忠实同盟。
;
52、巴菲特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后陷入沼泽,解套的方法是寻找一匹宝马把自己拉出来,这匹马是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国民赔偿公司以昂贵的价格为不寻常的人保险——马戏团的表演者、驯狮园、明星身体某些部分,大概像我们偶尔听过的贝克汉姆的脚、某女明星的美臀之类。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费率,这是该公司掌门人的信条。
;
53、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觉得,巴菲特号称“奥马哈圣人”,绝不只是因为他居住于此。他的早期客户大多来自奥马哈,而其早期的成功投资案例,也有不少来自奥马哈。投资本土市场、本土市场,的确可以提高命中概率,而投资就是寻找高概率赌局的游戏。
;
有人入市不久,就大搞投资组合,自选股好几页,还跑到国外去隔山买牛,长期胜算很难保证,因为远离自己能力圈的投资是危险的,“窝里横”是大有哲学根据的。即使是能力圈不断增长的学习机器巴菲特,也是逐步、谨慎地走向全国、走向全球。你的能力圈在哪里?如何扩大能力圈?这是投资者的重要问题。
;
55、1967年,巴菲特给合伙人写了一封信,将其投资业绩的目标,从以前的每年超过市场10个百分点,下降为超过市场5个点(或只挣9%的回报),并且劝告投资者:你们如果有更好的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确实有投资者撤出了——但巴菲特年底揭盅,那年收益跑赢了市场36个百分点。
;
《滚雪球》的作者施洛德?艾丽斯认为,巴菲特是在借此测试客户对他的信任,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倒是觉得未必,这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巴菲特应该是真的认为市场已高,泡沫膨胀,烟蒂的屁股越来越短了。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巴菲特继1966年跑赢市场36个点之后,1967年再次跑赢市场17个点。但他心里明白:这些超额利润是泡沫所赐,是其他的“大傻瓜”送来的钱。若非如此推理,接下来他的关门清盘之举,就变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