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听到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按国家分配,找到一个“铁饭碗”时,自己是多么的羡慕。希望能快快长大,也能个一官半职。现在才知道,他那时上的只不过是个中专或者师范而已,离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还差很远。我和另外一个发小,才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来到财经学院,他来到郑州大学。他比我“厉害“,现在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博士。而我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大学历练了。
那时的读书,根本谈不上乐趣而言。大家看的、读的,包括老师教的都是与考试有关的,其他的都是不被允许的,笔者儿时应该算比较听话的那种类型,至今没有读完一本完整的武侠小说,金庸、古龙都是后来才听说的,想想不免有些遗憾。尤其上高中以后,整个教室,每个人的课桌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模拟题。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
最近,关于应试教育的大讨论被炒得沸沸扬扬,以前都是教育部考大家,这次大家把教育部放到火炉上“烤“了一回。中国的应试教育弊端可谓数不胜数,于是才有郑渊洁的流行。应试教育制度培养的这一代人,包括70年代的我们以及80后、90后的新新人类,都是悲哀的。现在已经不提了,那时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宣传,如何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说西方要对中国的第三代人、第四代人实施和平演变。现在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事和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我们的教育部做得不对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的总设计邓小平做得不对吗?显然更不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一代人、两代人的集体迷失!
那个时期,那中环境,笔者除了读与考试有关的书以外,几乎不读任何其他的书。高中时,我们班有一个人长的不错,学习也很好的“才女”,在写作文时,引用和评论了一下当时一些热门的话题,好像是某影星给某品牌的化妆品做了一个薪酬100万的电视广告,可能是巩俐,记不清了。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先是在本班讨论,然后是其他班也讨论。而那时的笔者,根本不知道谁是巩俐,谁是张艺谋。用孤陋寡闻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读书,因为他们都不读书,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思考。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包括写作文,几乎都是千篇一律,什么遇到了老大爷拉车走上坡路,而此时自己正好路过,于是想起了董存瑞、想起了雷锋,于是我帮助了他,于是我很高兴。
尤其最近,笔者有时间去重温以前读过或者买过的书籍,当然主要是与销售管理有关的多些。其中的观点在阅读中得到了思考和深化,再加上写写读书笔记,发现收获很多。这一点也得到了我的另外一位大学“师哥”的共鸣和赞同。他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尤其武侠小说,这不他的职业生涯在我们班也是出类拔萃的,在上海罗莱家纺做职业经理人。
多多读书,大有裨益。套用一句歌词,读书千遍也不厌倦,读书的感觉像春天!虽说我们已没有周总理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最起码,多读书,能使自己的大脑思考起来!这已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