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广告无恙?



 

    本期继续金融危机的话题。如果说上一期言及的广播经营算是微观视点的话,本期的主打文章采用宏观角度,放眼全球广告市场,目的有三:第一,看一看金融危机对于广告业造成了多大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一下,造成影响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第三,国际广告市场的种种变局对于中国的媒体经营有无借鉴。

    关于第一点,金融危机对于广告业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广告市场,还是东邻的日本、韩国广告市场,传统媒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又以报纸和杂志广告为甚。就在一片愁云当中,唯一的也是共同的亮点就是互联网广告,各国的互联网广告始终是处在一种上扬的姿态,当然,互联网经营也会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增速开始放缓。

    关于第二点,导致广告市场下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众口一词的说法就是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制约,充分显示出广告产业本来的“依附性”,换言之,是广告业与生俱来的“GDP” 依赖症。当国民经济上扬的时候,广告就会出现增速,当国民经济低迷,广告也就疲软,甚至出现下滑。

    一旦广告市场受制于宏观经济波动,就会出现两个直接影响广告投放的因素:其一,在整体的广告费用开支当中,流通和终端的支出或多或少分流了原本属于传统广告的份额。在广告的表现方面,品牌形象广告减少,促销广告剧增;其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开始蚕食传统媒体广告的份额。国内外的广告主研究表明,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削减广告费的时候,互联网广告不但没被削减反而增加,这说明互联网广告经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日趋成熟,对于萧条的破碎的市场有其独特的效果。

    第三点,国际广告市场的种种变局对于中国的媒体经营者而言有什么借鉴呢?本期杂志的封面主打文章表明,中国的广告市场其实已经相当深入地融入了国际市场,海外波涛汹涌,国内风平浪静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去。我们不妨也从宏观的角度看看中国的广告市场。

    前年(2007年)中国广告市场的规模为1750亿元,同比增速10%,去年(2008年)整个市场规模为1900亿元,同比增速9%,改革开放后广告市场重开以来第一次增速没有超过两位数。2009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字也出来了,整体市场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下滑,二月份出现低谷之后三月份略有回升。在各类广告当中,互联网广告和电视广告依然上扬,但是增速明显趋缓,报纸和杂志广告出现下滑,如果对照去年数字,下滑的幅度相当明显,不过,到了三月份,受到车市和楼市回暖的影响,双双上扬。广播和户外也出现了下滑趋势,不过到了三月也开始抬升。

    中国广告市场的变局,除了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大环境,还有几点因素相当突出:首先是用于流通终端的费用,在开支费比例上明显占据了优势;再者,新兴媒体和公关危机的费用或多或少蚕食了原本的媒体广告费用,这两点和国际市场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不过,也有两点值得强调的,第一,中国的媒体竞争日益呈现白热化,价格战和媒体两极分化日趋明显,所谓“强媒体弱媒体”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第二,随着企业投资控制幅度加大,区域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比如属于三线四线的地市市场,还有县域乡域市场的战略位置也越来越被重视,导致了区域媒体浮出水面。

    未来的广告市场走势如何?对于国际广告市场,现今还是情况复杂扑朔迷离,很难下判断,但是,对于中国广告市场,笔者依然乐观。正如去年笔者预期央视招标一样,中国的招标,不是单纯的商业标,而是官商一体的政治标。同样,中国的经济,不是单纯的商业经济,而是政企合一的政治经济。政府有能力有决心保障经济发展,广告市场也就不会出现过度下滑,更不会出现崩盘。

    当政府发誓保八的时候,广告是不是可以保九甚至超九呢?广告的GDP依赖症与生俱来,所以,重压之下,广告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