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作为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把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作为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也已把继续执行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确立这个基本国策,不仅是开辟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一种途径,也是作为考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未来世纪里,经济和科技的全球一体化已成为明确的趋势,因而教育以及教育的目的也必须考虑这个重要的趋势。应把对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状况的了解、分析研究问题要具有全球观点,视作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必备素质。中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能力,甚至是叱咤风云的能力。

 

某些发达国家,在交流之中无疑要吸引和争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这实际上是在争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对这点我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落实这些重要的计划中,教育思想的讨论必须先行,这是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正在发生一场,也必须发生一场根本的变革。

 

 

我们必须强调又强调,人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优秀人才。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少置一台机器,少建一幢房子,把有限的钱节省下来,投在队伍建设上。必须用改革的方法建立一种竞争、开放、流动、合作的机制,让优秀人才在最能发挥他创造能力的有限时间里,得到最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怎样搞好队伍建设,需要过去的经验,也需要研究知识经济社会下新的要求。微软公司的成功因素很多,其中一条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为人发挥智力创造条件。在80年代中期,他们公司的工作环境就引入了十分舒适的园林背景,和每个人分开又相互可以沟通的工作室,以及可以方便进行休息、娱乐和体育活动的环境。工作人员可以24小时随时进出工作室,而不采取坐班制。如果工作人员一个月的工作量3天完成了,另外的27天他可以不到公司上班,去做任何的事。他们知道作为软件工作者,重要的是他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在起作用,而不是他是否出勤。公司的一切布置、管理都要为人发挥知识的作用而服务。这个例子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预计从现在到2010年,中、小学学生的数目都会在2亿左右。现在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同龄人的9%左右,到2010年预计可达15%,对知识经济社会来说,这仍然是较低的比例。提高教育层次和扩大受教育规模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当前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平均,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的大城市。可在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好的远程教育的基础。从1978年开始,由于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心,先后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电教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它们在过去的20年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建立了3个卫星频道、1.6万多个地面接收站。从1995年开始,在国家教委的倡议和组织下,在国家计委的直接支持下,经过清华等10所高校的专家共同努力,较快和较好地建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互联网(CERNET),它已经联接了400多所高校,每天有30多万人上网工作。我们可以利用已有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方针,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各种教育软件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