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   


   甘心做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伟大的人。
  这里叙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一天,一个平淡如菊的人,如何让平凡的生活充满快乐和情趣。且听我慢慢道来。
  清晨,窗外的鸟叫把他吵醒,他随之便推醒身旁的妻,没有马上起床,躺着和妻讨论这一天家里的菜谱,一番推敲,便形成大政方针,围绕儿子永远的主题,以肉类为主,兼顾其它。定下了菜谱,他起床,穿衣,嘴里哼着小调,跑进儿子房间,在儿子的小脸上肉肉地亲一口。然后洗脸,刷牙。上班还早,他便在阳台上伸伸胳膊,踢踢腿,弯弯腰。或者把头伸出窗外狠狠地吸几口清新的空气,仿佛想用这纯净的空气洗涤一下经过一个漫漫长夜的五脏六腑。总之在每一天的早晨,他一定会好好的整理自己的心情,让快乐伴随着他开始新的一天。
  快快乐乐地骑上自行车,汇入上班的车流。如果遇见熟人,他点个头,送出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万一和别人有了磕碰,就很诚心地道个歉。身旁开过一辆宝马或奔驰,心里先羡它一慕,然后再憧它一憬。遇见乞丐就同他一情。有幸走过一个美人,他绝不放过自己的眼睛,说是顺便愉悦一下“心灵的窗户”。
  到了单位,先签个到,然后泡上一杯酽酽的绿茶。清理好办公桌,然后就可以开始慢慢地,细细地品茶。一开之后是二开,三开以后开始认认真真地工作。下班之前,和同仁聊聊美国的布死,谈谈俄国的普金。先国际,后国内。反正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楼市,股市,小菜市市市怡情。指点江山,纵横天下。如果加入了东短西长的八婆,他就会悄悄地走开,对于是非,他总是回避三尺。因为他不想因是非坏了心情,从而败了午饭的胃口。
  午饭对于他是一种享受。除了一桌菜肴,他还有两道永远的美味。看看儿子,他可以喝下一杯小酒,听着妻子的唠叨,他又可以小酒一杯。饭后,他用厚厚的窗帘为自己营造一个白天的夜,让自己享受一小时深深的睡眠。


  午觉醒来,又是一个好心情。高高兴兴上班去。茶是他的至爱,到了办公室,拿出紫沙壶,用开水烫三遍,然后拿出朋友送的顶级乌龙茶泡上。上午喝绿茶,下午喝红茶。这是他多年形成的习惯,别人问原因,他说这样有助健康。其实他没有根据,却总是如此回答,心里对自己说这是心理暗示,他相信长久的暗示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这是他的工作态度。他只认一个最初级的道理,拿人工资,替人干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人说他消极,埋没了才能,他以为才能是自己的,至少可以养性怡情。无所谓埋没,也埋没不了,最起码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生活。也有人说他没有追求,他一笑了之。他以为追求说白了就是生活的态度,无所谓高低,只和人的欲望关联。欲望如大海,有人苦苦追求过一生,而他只求沧海一粟,快快乐乐度余生。

   他喜欢菊,认为人生如菊。
   他认为菊是花中奇芭,淡淡的姿色,淡淡的香,不赶花时,却独自开放。在萧瑟秋风中保留一抹色彩,在万花齐喑中散发一丝清香。独立寒秋,却不孤独,必要时它可以使满城尽披黄金甲。所以他喜欢菊。
   他很通达,有时却很迂。关于幸福,他相信书上的一种说法,幸福是种感觉,与金钱无关,与贫富无关,与别人无关。因此,他以为生活就是卡拉ok,自己唱歌自己欣赏。唱流行,你就是刘欢,唱美声,你就是帕瓦罗蒂。
  独立寒秋,淡淡的姿色,淡淡的香。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趁着工作之余,他偷偷上网,点了一首萨拉.布莱曼演唱的《告别时刻》,点一颗烟,闭上眼睛,静静倾听,他陶醉了,虽然他听不懂歌词,却听出了高贵,优雅,和天籁。告别时刻没有悲伤,因为没有什么值得告别,唯有生命。而告别时刻所告别的显然是一个属于自然的生命,生命是纯粹的,虽然有人让生命染上世俗的尘埃,但是当她离开时,就象樱花离枝,太阳落山一样自然优雅美丽和浪漫。于是在一个平凡的下午,他记住了一个外国人,这个人让他对生命有过一次思考。她是个女人,她有一付天籁般的嗓子,她唱的《告别时刻》让人如痴如醉,他没有见到她的容颜,但他坚信这个女人一定象菊花,有淡淡的姿色淡淡的香。她的名字叫萨拉.布莱曼。
   下班之前,他接到一纸通知,要他就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谈看法,他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实在无话,也没有什么建议。空话,套话又不想说。最关键的是他心里知道,真话领导是不要听的。他矛盾了很久,最后提笔写了几条大而无当的话,一交了之。
   下班了,他的心情马上好了起来。他知道,妻子儿子在等着他,一桌饭菜在等着他,一个温馨的家在等着他。
   好的心情总能带来好结果。回到家,妻子立刻告诉了一个好消息,儿子在抽签博弈中胜出,可以上最好的实验初中。从妻子阳光灿烂的脸上,他仿佛看到了儿子已经踏上了一条阳光大道。其实他心里非常明白,万里长征这才刚刚开始,他心里想,好学校只是一个好平台,最终还得看儿子是否努力。另外对中国的教育他实在不敢恭维,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出来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最让他心烦的是,从小学开始,家长之间,为孩子就开始暗暗较劲。学英语,学绘画,学书法,反正是琴棋书画,样样都学,弄得孩子一个个少年老成,毫无童趣。哪还有鲁迅笔下,在西瓜地里拿着梭镖赶野猪的润土那样的孩子。最让他揪心的是对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席,弄得现在的孩子,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自私自利,没有教养,蛮横无理。长此以往,终将国将不国。他觉得应该把这些说给儿子听,于是,慢条斯理地开始做起儿子的德育老师。他尽量把这些很枯燥的东西讲得很生动,但是他真的不知道有没有效果。最后他总结道,总之,首先做个好人,再做个有知识的人,最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